艺术中国

艺术投资基金:鱼和熊掌能否兼得?(上)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8-27 15:44:07 | 出版社: 内蒙古日报社

 
乔晚尼·巴蒂斯塔·蒂耶波罗《蒂耶波罗一家》

个案:英国铁路养老基金的艺术品投资

文_严青

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艺术品市场的复苏,艺术品价格开始逐年飙升,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起艺术品的投资性,进而尝试不同层次的艺术品投资。艺术品投资基金这一极富话题性的投资模式,也在这一特殊的阶段蜂拥而起。回溯艺术品投资基金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二十世纪初在法国巴黎成立的“熊皮俱乐部(La Peau de l’ours)”,但运作成熟且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品投资计划则非英国铁路养老基金莫属,时至今日,重新检阅仍能为今日提供借鉴。

缘起:经济危机下的财富保值

罹受石油危机的影响,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1973年底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而英国更是面临举步维艰的经济状况:通货膨胀率持续数年居高不下,国际收支逆差高达15亿英镑,失业率激增,英镑同美元的比价下降了20%以上……种种指标不断恶化,英国的股票市值也没能逃脱厄运,从1973年年初至1974年年底伦敦股指跌幅达70%,而同一时期美国的道琼斯指数也下跌了40%。随着经济衰退的加剧,英镑国际货币地位逐渐丧失,财富流失成为了各个经济体首要面对的严重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有效避免由通货膨胀所引发的资产流失,负责保管英国铁路员工退休金的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开始了它举世瞩目的艺术品投资计划: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每年将可支配流动资金总数的5%(约500万英磅),用于购买艺术品,并在持有25年后进行销售,获取收益。

根据时任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书记的苏珊•巴汀(Susan Buddin)的说法,将退休金投入艺术市场的构想来自于基金会财务主管克里斯多弗•列文(Christopher Lewin)的独创。

三个关键人

列文是一位“温文尔雅又有着数学头脑”的统计学家,热衷于手稿和书籍方面的收藏,所以他能为英国铁路养老基金想到从事艺术品投资的点子其实并不出人意料。列文相信艺术品投资是达到最大获利的方法之一,而为了验证这个猜测,他针对1920—1970年的英国艺术市场展开了全面的统计研究。他利用杰拉德•瑞特林格(Gerald Reitlinger)《品味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Taste)一书中的数据,并剔除掉了个别产生特殊价格的艺术品,即超过平均价格十倍及十倍以上的个别艺术品,进而得出不完全统计:仅仅是1974年一年,英国艺术市场的总成交额就高达10亿英镑,而且,“只有织锦、古代兵器和甲胄的价格上涨速度追不上通货膨胀”。须知,1974年英国的通货膨胀率已经高达27%,在股票、房地产市场一片惨淡的光景下,还有什么投资手段比艺术品投资更引人热望遐思?

在这个研究基础上,列文建议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从每年可支配的总流动资金中,拨出3%(大约400万到800万英镑)以品类组合的方式进行艺术品投资,投资周期设定为25年左右。而之所以将投资额度限定在基金会年可支配总额的3%,完全是为了避免短时期内投入过量的资金造成艺术品的价格上涨、进而干预到艺术市场的正常秩序;将投资周期设定为25年,则是因为当时列文认为25年是艺术投资可以成功获得最大收益的必要年份。

列文需要一位艺术市场方面的专家协助他的工作,于是,他找到了苏富比拍卖公司(Sotheby’s)。时任苏富比拍卖公司董事长的彼德•威尔森(Peter Wilson)答应鼎立相助,并委派曾经参与过苏富比年鉴《艺术品大拍卖》(Art at Auction)编辑工作的安娜玛丽亚•艾德尔斯坦负责打理和保管英国铁路养老基金的艺术品。艾德尔斯坦女士是意大利籍,她的丈夫是一位服装设计师,她本人由于担任了苏富比年鉴的编撰工作,因此对艺术品的各方面事宜都了解一些,再结合艾德尔斯坦女士的正直以及崇高的职业操守,在以后的时间里,她很好地胜任了这一工作。

而另一位保险统计学专家莫里斯•斯通弗罗斯特(Maurice Stonefrost)则负责督导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的整个艺术品投资计划。

对于这项艺术品投资计划,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采取的监督非常严格。英国铁路养老基金成立了专门负责监管的机构:艺术品小组委员会(Works of Art Subcommittee)。英国铁路养老基金的每一次采购,都必须事先由艾德尔斯坦向委员会提交详尽的购买计划,包括艺术品的清晰照片、价格比较资料以及投资分析报告,并接受严格的审查。这种方式体现了艺术品投资基金在操作过程中必要的监管机制,以及操作和监管相分离,并各自独立的基本要求,但是一定程度上也耗费了时间,“有时甚至会忽略了还价”。

与苏富比的合作

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从事艺术品投资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买入与卖出的机制,即选择何种渠道买入以及卖出艺术品。当时英国铁路养老基金购入藏品的渠道和今天的为数众多艺术品基金其实没什么区别,无非画廊、独立经济人、艺术品博览会或拍卖公司。而最终,英国铁路养老基金的投资品最广泛的来源是苏富比公司。这与基金投资伊始,列文就向彼德•威尔森寻求帮助有着分不开的关系,事实上,该项投资计划的重要执行人艾德尔斯坦女士也恰恰来自于苏富比公司。

与拍卖公司合作也解决了藏品的销售问题:从1987年开始至1997年间,苏富比拍卖公司在伦敦、香港和纽约三地共计为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举行了约22个专场拍卖。

英国铁路养老基金选择拍卖公司这一艺术品的二级市场,其实有着深刻的含义。首先,在拍卖场上进行艺术品交易有着价格上充分的公开性,便于实现公共艺术基金的监管。其次,从拍卖场上购回的艺术品有着二级市场上天然的流通性(Liquidity),便于再次销售,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投资的风险。第三,艺术品投资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判断作品的真伪性(Authenticity),而在拍卖市场上流通的艺术品,其传承出处、真伪鉴定已经由拍卖公司作出了一定程度的担保,所以借助拍卖的平台购买投资品,即使不能完全保证藏品的真伪性,也可以大幅度降低投资风险。第四,由于这种合作关系,苏富比公司不得不为英国铁路养老基金提供艺术品投资、鉴定以及保管等方面的专家服务。最后,因为“英国铁路养老基金委托各大交易商替他们标购艺术品,事先并未知会苏富比公司,同时也透过交易商在市场进行采购”,所以在这两者的合作关系中,英国铁路养老基金并没有处于弱势地位,苏富比公司也没有处于绝对有利的地位,这就能够很好地维护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作为投资方的利益。

从以上情况来看,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与苏富比拍卖公司的合作可以视作是艺术品投资领域的一个创举。当然,这种合作也并非完全没有弊端。作为这项投资计划的重要执行人员之一,艾德尔斯坦女士在接受记者彼得•华特森的采访时就曾说,她确实曾经面对过利益冲突的困扰:苏富比公司的董事长彼得•威尔森曾向她施压,要求她标购一些艺术品,但她知道,买下这些东西并不符合英国铁路养老基金的利益,“我曾经历最惨烈的争吵,因为他们不喜欢我的建议,而且我曾三次威胁要辞职。”艾德尔斯坦女士竭力维护其职位所要求的独立性,而这也决定了她所需要承受的、来自于苏富比公司的压力。

另外,因为“这个计划的宣布时间点就在拍卖公司采取买方佣金制度不久”,所以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不得不按照拍卖合同,如约向苏富比公司支付一定比例的买方佣金,这无疑也增加了这项艺术品投资计划的资金投入。

收藏品类的选择

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以极其谨慎的态度,从1974年底开始至1980年代早期,先后购进了2232件艺术品。这些艺术品的种类繁多,包括大师绘画(Old Master Paintings)、大师素描(Old Master Drawings)、印象主义艺术(Impressionist Art)、中国艺术品(Chinese Works of Art)、书籍与手稿(Books and Manuscripts)、古董(Antiquities)、中世纪与文艺复兴艺术(Medieval and Renaissance Work of Art)、大师版画作品(Old Master Prints)、日本艺术(Japanese Works of Art)、十九世纪装饰艺术(Nineteenth Century Decorative Art)、家具(Furniture)、银器(Silver)等。总投资额在4000万英镑左右。

投资于不同品类的艺术品,实际上是平抑投资风险的一个有效方式。但是选择何种品类的艺术品进行投资,各投资品类之间的比例如何分配则是艺术品投资核心的操作内容之一。一般说来,正确的投资品类选择,以及恰当的投资金额比例分配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

而事实上,英国铁路养老基金在选择这些不同品类的艺术品进行投资时,各自投入的金额数量也是不同的。根据统计,4000万英镑中的18.8%投资在了大师绘画上,而这也是所占比例最大的一个投资单项品类。大师素描、印象主义艺术、中国艺术品、书籍与手稿四类投资品分别占到了总金额的10%左右。而从古董、中世纪与文艺复兴艺术、大师版画作品到日本艺术、十九世纪装饰艺术、家具、银器,各品类所占投资金额比例依次递减。(图表2)之所以选择这些艺术品进行投资,并分别投入不同的金额,英国铁路养老基金其实有着充分的考虑。从市场表现的角度分析,英国铁路养老基金重点投资购买的四大类艺术品其实具有一定的共性,即都具有相对稳定的消费市场和全球流通性。例如大师绘画、版画、素描作品以及印象主义艺术在欧洲和北美都有长期而广泛的收藏基础,印象主义更是一度受到日本收藏家的热烈追捧,缔造了90年代艺术市场中一个又一个神话,而日本以及台湾、香港地区也是除伦敦、纽约之外消费中国瓷器艺术品的重要市场。稳定的市场和广泛的流通性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些艺术品在投资领域的可操作性。

骄人的拍卖业绩

1974年英国铁路养老基金对外宣布开始进行艺术品投资时,原定的艺术品持有期限为25年,但事实上,1987年6月29日,英国铁路养老基金就已经通过苏富比拍卖公司组织专场拍卖,出售了一部分的大师版画作品。而这部分藏品最终获得了200万英镑的总成交额,以及年平均11%的现金收益率——这个数值高出通货膨胀率2.5%。

1987年的11月,英国铁路养老基金又在伦敦苏富比公开拍卖了它的英国银器收藏品,这一批藏品为它带来了每年平均高达15.7%的现金收益率。

真正让英国铁路养老基金的艺术品投资计划引起世人惊叹的拍卖,是在1989年4月进行的“印象主义与现代艺术”藏品专场:毕沙罗(Pissarro)的一幅肖像画,成交价高达132万英镑,而当年的买入价仅为33万英镑;莫奈(Monet)的一幅圣母像,当年的买入价为25.3万英镑,成交价却高达671万英镑;马蒂斯(Matisse)的一座青铜像《两个女黑人》,成交价为176万英镑,而当年的买入价仅为58240英镑。在该场拍卖会上,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总共出售了25件艺术品:当年以340万英镑买进,最终以3520万英镑卖出,平均年收益率高达20.1%,扣除通货膨胀率之后的平均年收益率为11.9%。

同年5月16日,苏富比又为英国铁路养老基金在香港举办了一场中国瓷器收藏品的专拍。该场拍卖会共上拍了101件艺术品,成交97件,总估价为5500万港元,总成交额则接近1亿港元。其中,一件明代洪武年间的釉里红大碗,估价为600-800万港元,成交价高达2035万港元;另一件南宋官窑青瓷更是拍到了2200万港元,创下了当时中国瓷器拍卖价格的最高成交纪录;而英国铁路养老基金在1977年以14.3万英镑购得一只元青花戏曲人物庭园图罐,最终以308万港元拍出。

1989年到1990年间,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委托苏富比拍卖公司售出的藏品,屡次有创纪录的成交价出现。举例来说,一部希伯莱文的古老版本《圣经》,其成交价超过了200万英镑,而当年的买入价仅为17.9万英镑;一尊唐三彩马以415万英镑成交,而在1978年的买入价为22万英镑(71页图2,以唐三彩马为封面的英国铁路养老基金藏品图录);1976年花费10万美元的购入的波斯地毯,14年后的卖出价高达46.1万美元。

关于英国铁路养老基金的藏品拍卖,还有一件广为收藏界和投资领域津津乐道的事情是:在2004年伯罕斯(Bonhams)拍卖行的一场拍卖会上,一盏来自古罗马的玻璃油灯以260万英镑成交,创下了有史以来玻璃制品拍卖的最高价——而这盏玻璃油灯其实是英国铁路养老基金在1976年以52万英镑购自收藏家安德鲁,并在保存7年后,以210万英镑售出——不难看出英国铁路养老基金截取了这件藏品升值过程中利润最丰厚的时段——七年间价格上涨三倍,而在英国铁路养老基金卖出后的18年里,这盏玻璃油灯的价格只涨了25%。由此可知,在最恰当的时机购入以及销售藏品,也是投资收益最大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失败的收藏品类

1970年代,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曾经购买了不少来自非洲、大洋州和美洲的部落艺术品。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英国铁路养老基金的入市,虽然导致了这几类艺术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但与此同时,许多收藏者却认为,他们再也买不起这几类艺术品了。更为严重的是,他们中的一些人开始陆续抛售自己收藏的非洲、大洋州和美洲的部落艺术品,并且打算把资金投入到其他种类的艺术品上。这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英国铁路养老基金购买了一定数量和金额的非洲、大洋州和美洲艺术品之后,这几类艺术品的交易行情却很快开始出现衰退迹象,这种衰退又使得相当一部分收藏者对非洲、大洋州和美洲的部落艺术品望而却步、持币观望。所以,到英国铁路养老基金决定出售藏品时,鉴于这几类艺术品已经无法在拍卖市场取得理想成交价格,苏富比公司向英国铁路养老基金提出了“打包销售”的建议。

1987年10月,苏富比拍卖公司的主管林纳尔(Lindner)曾经对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所购买的非洲、大洋州和美洲的部落艺术品的进行过一次全面估价。(图表3、图表4)林纳尔也在给负责督导英国铁路养老基金投资计划的斯通弗罗斯特的信件中,详细陈述了关于这部分藏品不乐观的前景和问题。非洲、大洋洲和美洲印第安艺术品无疑成为了英国铁路养老基金最为失败的投资品类,一度是令苏富比主管专家最为头疼的藏品,不惜想尽千方百计力求将它们成功销售出去。当然,“部落、大洋洲艺术品”最终还是通过私下交易的方式销售给了美国的底特律美术馆,总价大约28万英镑。在1989年4月的《艺术市场公报》里,苏富比拍卖公司表达了对这次成交的看法“到目前为止,这是投资报酬率最低的收藏品,但跟成本比较,却又高出一些。”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销售给底特律美术馆的藏品,仅仅是美洲印第安文物。另外一部分购买成本高达115.029万英镑的非洲、大洋洲艺术品不在此次“打包销售”之列。

直到1988年7月,大洋洲艺术品以专场拍卖的方式出现在世人面前,遗憾的是其成交结果真与苏富比拍卖公司所预料的一致,最后的收益率甚至低于通货膨胀率。也就是说,英国铁路养老基金的大洋洲艺术品投资完全是亏损的。

一年后,在艺术市场最景气的1989年,英国铁路养老基金收藏的非洲艺术品上拍,并取得了4.1%的年平均收益率。至此,这部分最令人“头疼”的藏品终于获得了归宿。

最终的收益率

英国铁路养老基金拍卖其藏品基本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87年至1990年,1994年至1997年。1989年前后的艺术品市场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彼得•华特森在他的著作《拍卖索斯比》一书中写道:“1989年的艺术圈充满了统计数字。它的作用在于向世人宣示:把金钱投资在艺术品上,肯定会获得丰厚的利润;艺术品跟其他投资工具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更加有趣、更值得花心思而已。”在这一时段,展示艺术品“投资表现的”各种图表,充斥报章杂志,评论家不断将艺术市场与世界各地的证券市场指数比较,甚至跟黄金、钻石和房地产相提并论。英国铁路养老基金的管理团队在预期到艺术市场的繁荣时,放弃了持有作品25年之后才出售的原计划,果断选择出售藏品实为明智之举。可以说英国铁路养老基金很好的把握住了艺术市场的一个繁盛时期,使得阶段性的投资回报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比率。

英国铁路养老基金的公司秘书苏珊•巴汀(Susan Buddin)和时任基金会艺术品顾问的达玛瑞斯•史都华(Damaris Stewart)在接受记者彼德•华特森采访时披露:截至1992年1月31日为止,基金会已将其购入的2232件作品中的1842件已成功售出。经过计算,这些作品的权益报酬率(Cash Rate of Return)为13.93%,扣除掉通货膨胀后则为6.07%。这个数字包括了修复等直接费用,但不包含行政、运输等花费。

这一时期,英国铁路养老基金对外宣传他们自行计算比较过艺术投资和股票市场,发现艺术品投资的回报率比国库券好1.5到2.0个百分点,但又要比股票差很多。而在当时,对于英国铁路养老基金来说,最为重要的是就投资艺术品的数量而言,75%的作品已经卖掉,但其价值仅占投资总额的50%,也就是两千万英镑;而基金会仍然持有的艺术品,虽然数量仅占投资总量的四分之一,但价值却占到总投资成本的另外一半。这部分尚未销售的藏品包括有凡•代克、提耶波罗、夏尔丹、卡纳列托和霍贝马等人的作品。

于是,英国铁路养老基金避开了1991年至1993年艺术市场的低谷期,选择在1994年至1997年间进行第二阶段的藏品拍卖,而1997年正是英国铁路养老基金开始其艺术品投资计划的第25年。这一时期苏富比拍卖公司共计为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举行了七次专场,另有个别藏品(以欧洲大师绘画作品居多)是夹杂在同品类艺术品的拍卖中销售的。

将1987年到1990年间14个拍卖场次的收益,与1994年到1997年间获得的收益结合在一起,英国铁路养老基金最终获得了1.68亿英镑的总收入和11.3%的年平均收益率。而在这些数字之外,英国铁路养老基金留给后来者的是更为珍贵的操作经验。纵观其25年的运作,英国铁路养老基金在赢利模式、平抑风险、监管机制、套现机制以及入场与离场时机的把握上,都有着可圈可点的表现,这些可借鉴的经验也正是对任何艺术品投资基金都有意义的真命题。

1  2  


下一页我们需要当代艺术博览会吗?上一页金融危机万岁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艺术与投资第五期
· 匀速向前:蔡志松
· 寻有灵“犀”—专访犀角雕收藏大家霍满棠
· 朱德群的艺术及市场现状简析
· 素描行情悄然升温
· 睿芙奥艺术集团在香港举行常规拍卖
· 中国当代绘画走过的三十年
· 金融危机万岁
· 艺术投资基金:鱼和熊掌能否兼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