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竹海行(1)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8-27 10:31:24 |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进原始森林有迷途之险。在幽静的竹林里也迷途,这竹林有多大!竹林浩浩如海,人称竹海,其间被一条数十公里的公路穿通,从川南的江安县直达长宁县。接天竹叶无穷碧,密密竹竿清一色,一条朱砂色的长龙迂回于青碧的海洋中,那便是公路。沿着公路走,如稳坐在海轮上,左顾右盼观竹海,不怕迷途于万顷波涛之中。公路的修建不足20年,20年前迷途于竹海的失足者为数当不少,向导领着我们下了“海轮”。进入波涛深处,色调更统一了,连小径石级也与竹竿是一般色彩,只是苔青石滑,太容易跌跤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石级消失了,路,似是而非;方向,不辨东南西北;看太阳吗,蜀中本来阴天雾天多,竹林里更少见阳光,林漫漫其修远兮,若无向导,当迷途无疑。终于豁然开朗,原来我们已高踞于崖壁之上,极目水田盘旋迂曲,是丘陵地区俯视的独特面貌,田中正水满,人称镜子田。只见田埂卷曲,如缆索缠绵,如行云流水。从竹林中一统的直线美感突然对比了横向的曲线奔流,真是难得碰见的形式美壮观!碰见了田中充水的深秋好季节,却失去了竹海的春笋季节。春笋味美,形更美,我曾多次背着画箱专程追寻春笋之林,在这竹海里的春笋季节将是怎样一个世界啊!放眼看去,远远近近,我仿佛仍见到黑褐色的笋群在偷偷窥视我,嘲笑我。她们矮矮的个儿,衰老萎缩了!不,那是遗留在根部的笋壳。她们尚恋护着已直上青天而犹显青嫩的新篁。大约离开住处已只半小时道路了,我们想留下作画,请向导先回去,他估计路已近,问题不大,就先走了。我们作完画,又问了老乡道路,走了一阵,到底还是走错了,冤枉爬了近两个小时的坡,天色近暮时,好容易攀上“红龙大海轮”,才解除了竹海迷途之忧。

竹海深处有人家。沿公路的山沟里,这里那里散落着三户两户的小小山村,房屋都背靠竹丛,门朝水田,一派山村水乡好风光。我走在狭窄的田埂上,正对面远远来人似向我招手,较近,才看清那是一位肩扛两棵大楠竹的姑娘,那向前伸出的竹梢,随着行走而上下波动,我误认是向我招手,好长的手啊!我于是立刻避到田埂的叉道上,让她顺利通过,不意她也停憩下来,用手里的撑子顶住了楠竹。撑子顶住楠竹,必须顶准竹的支重点,竹头重,竹梢轻,支点偏近竹头,于是楠竹的长长的横线与撑子的短短的竖线形成了简洁的美的线构成,力的均衡与视觉的和谐往往是一致的。楠竹的修长身段有其节奏感,停憩中姑娘的姿态更富韵致,我于此发现了造型艺术的现代美感。同时,这一形象构成又被水田中的倒影重复了,加强了,多么吸引人的画面啊,瞬间即逝!路窄,行人相遇交错不便,我不时要让道给肩扛楠竹的乡人们。漫山遍野的竹,就这样一棵一棵被肩扛到公路边集中,那里成堆的竹在等待装上卡车拉下山去,编成竹筏顺江漂流下去。

竹的用途我说不清,建筑、工业、家具、造纸都用竹。郑板桥说:“扫来竹叶烹茶叶”,他连竹叶都舍不得丢。江安县有一家生产竹制工艺品的厂,将竹根、竹筋皮、笋壳等都利用起来了。我感到这里触及了审美的重要问题,且关系着我国工艺美术的命运前途。利用粗壮的竹根,略微加工便成了质朴而具天趣的笔筒,每个笔筒神态各异,绝无相同者,且各具性格特征,搞得出色时其实已是一件雕刻,是独立的欣赏品,委屈它兼作笔筒或花瓶了。我在竹林里捡起偌大的笋壳,那面上毛茸茸的深褐色纹样,像一种珍贵的野兽皮,而且每张壳的色和纹也不尽相同。展开整张笋壳,有小芭蕉扇大,体形美观,展平压在镜框里,便可作为新型现代艺术品欣赏,我于是捡了极好看的十余个。被一位老乡碰见了,他叫我赶快丢下笋壳,因那壳上全是毛毛,沾在身上不好办,弄进脖子里就更麻烦,一看自己的双手,早已满是细毛。真遗憾,我多希望有什么理想的胶能固定住这娇而珍异的绒毛啊!工艺厂发现了笋壳之美,将之剪贴成各样图案与形象,朴而多变,巧妙地利用了原始的本色之美,但他们洗尽了绒毛,没能直接保住完整的笋壳之原形,而着意于加工。用竹筋皮制成的团扇,轻柔、坚韧、素淡,充分发挥了材料之美,但可惜又在扇上图画一番,依旧是陈腔滥调的书画,何苦以竹筋皮来替代纸扇或绢扇呢!我国传统工艺品大致有两条出路,一条通向宫廷,精雕细镂,一味迎合帝后权贵们的庸俗审美趣味,并靠金、银、象牙、翡翠、琥珀之类材料的昂贵以提高作品的身价。以制作之精细与费时之久长标榜珍贵,西太后时代可说是这种东方罗可可风格的鼎盛期了吧!皇家官方的奢华影响时尚,即使进不了宫廷的各类工艺品也仿其模式,庸俗之风于是乎泛滥于中华大地!外国有人来猎奇了,卖给外国人,似乎成了高价工艺品惟一的出路。多了,就不奇,何况猎奇者也并非真有水平的艺术鉴赏家。在山西一家漆工艺厂,我看到一件低矮的茶桌,造型及漆的色泽都令我喜爱,但桌面上镶嵌着庸俗花哨的“传统”图画,我问厂里能否定购一件不镶画的,回答说:“可以,我们有素胎,前几天就有法国人定了多件素胎家具,他们也不要画。”可见外国人也并非都是猎奇之辈。另一条工艺品之路通向民间,泥玩具、皮影、蜡染、竹器、藤编等等大都就地取材,利用便宜的原材料,凭慧眼与巧手制成价廉物美的日用品兼欣赏品,审美于简朴,以粗犷之美为特色。竹制品本来是属于民间的,但却也曾努力在竹上雕琢,谓之空雕,无非是在竹上模仿木雕、牙雕之类,其实是大可不必的。竹制的花瓶及笔筒等被磨得很光滑,再画上梅兰竹菊、山山水水,依然是模拟瓷器花瓶、笔筒之类的打扮。素朴、单纯、雅致的竹制品才不爱象牙的稀有与瓷器的光泽呢!工艺厂对竹综合利用,利用竹海的无穷废料获得经济效益,固大有发展前途,而其更深远的影响,应是发扬了民间的、也是现代的审美趣味,希望发展中一扫庸俗的“传统”习气,创造工艺美术的现代化新水平!

载《生活画报》1985年第1期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足印 第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