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伸与曲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8-27 10:15:09 |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莫迪里阿尼的形式直觉

文艺园里,曾有过少数偶一显现的昙花。西方现代的短命画家莫迪里阿尼(1884—1920)的才华曾震动了世界美术界,早已载入史册。犹太血统的意大利人莫迪里阿尼只活了36年,又一直生活在体弱多病和贫困潦倒之中,他为人间留下异彩的绘画作品也大都是在生命的最后五六年内创作的,精品为数不多,却是千古绝唱。

批评家们为了烘托作者的深刻与作品的光辉,往往费许多笔墨来阐明但丁、尼采及波特莱尔等等对莫迪里阿尼的深远影响。当然莫迪里阿尼读过他们的作品,爱过他们,并同时受过其他古代和当代作家们的感染。但如此短促的生命中,到底什么因素是他艺术发酵的酒曲呢,我看主要是他对形式感的极度敏锐的直觉,而不是哲学和文学的思维方式。铁匠塞尚打了一辈子铁,莫迪里阿尼不及他的锻铁功力;毕加索在造型艺术领域里往返驰骋了近一个世纪,莫迪里阿尼不如他阅历丰富。但短命画家那锐利的观察力和对生命颤栗的敏感反应却又不是功力和阅历所能替代的。

22年生活在意大利,14年生活在巴黎,自从1906年到了巴黎后,莫迪里阿尼总在故国意大利的典雅传统与巴黎野兽派的狂放之间寻找自己,在形形色色的巴黎流派中他被认为是地地道道意大利的。他的一位诗人朋友说他是“在塞纳河里反映出来的佛罗伦萨的圆屋顶”。确实,在莫迪里阿尼的*画中,隐藏着波提切利的柔和节奏感与乔尔乔涅色调的温暖感。有些卧妇的姿势,那长长的手臂一直伸展到两腿之间,向横里展开的波状韵律使人怀念提香的风貌。莫迪里阿尼在巴黎,生活于艺人们麇集的蒙马特尔及蒙帕纳斯,穷愁潦倒,渐渐酗酒,放浪形骸。他接触的都是生活的底层人物:穷苦的艺术家、失意的知识分子、看门人、无业游民、模特儿、*……在*画中,他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体的美感与肉体的卑贱,美的骄傲和肉的苦难构成了他画面强烈的刺激性。当他唯一的一次个展于1917年在伯尔脱·威尔画廊开幕时,警察就来干涉,强迫撤下了他的多幅*画,使这次展出完全失败。公鸡的冠和孔雀的屏,被我们作为欣赏美的对象,也许在母鸡和雌孔雀的眼中只是性的诱惑吧!

有意种花,莫迪里阿尼一心想搞雕刻;无心插柳,他却在绘画上放了异彩。他不喜欢罗丹,他从不作泥塑,他只刻石。他认为雕刻不应是泥的积塑,而是打去石头的多余部分,他只用减法,反对加法。1909年至1914年之间,他几乎是全力从事雕刻工作,但石头的昂贵,工作条件的困难,及肺结核的病体,终于使他无法坚持石匠的艰巨劳动。大概不会是石头引起莫迪里阿尼的青睐,意大利艺术青年由于沉溺于对形的追求才热衷于雕刻。因之,在绘画中,作者对形的剪裁重于色的渲染,活灵活现的“形”排斥繁花似锦的装饰。米开朗基罗自认是以雕刻家的身份作画,这一观念被20世纪多病的意大利子孙继承了。

20世纪欧洲现代艺术的发展曾受到两个外来激素的促进。一是东方绘画,它艺术处理中大胆概括的手法迫使以真实描绘对象为能事的西方绘画彻底反省,其中马蒂斯是最突出的例子。另一激素是非洲黑人雕刻,其强烈的原始直觉感对苍白无力的学院作风是当头一棒,当时受黑人雕刻影响最深最明显的代表大概是毕加索和莫迪里阿尼了。赤日炎炎的非洲,人们多数是*的,通体乌黑的身段,被明亮的天空剪裁成完整的雕刻。当地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人们伸长着脖子,头顶什物,为了不让什物摔掉,于是走路时总保持着稳定的姿势,雕刻的形式。天天受到这种形象的启示,非洲雕刻家大胆凿出了其直觉的形式,并往往极度夸张了对这种形式的直觉。长的脖子,长的鼻子,刻下二个窟窿便是眼睛,全凭形体的凹、凸、曲、直来表达强烈的感受。作者将生活中的感受及人民对宗教信仰中想象的奇突形象,提高升华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甚至逐步形成了传统的程式,貌不惊人算什么艺术创造呢!这些造型的观念也多多少少体现到了莫迪里阿尼的雕刻与绘画中,他竭力忠实于最直觉性的感受,排斥一切学院式的胆怯的讨好与虚伪的修饰。他雕刻的女像似人柱,长而直的鼻梁坐落到长而直的颈柱上,从侧面看,鼻与面颊的轮廓线是向里凹的,显示了承受压力而不屈的弹性。


莫迪里阿尼画的半身人像多半采用金字塔式的构图,较多见的是硕大的臀部或不倒翁似的圆满满的上半身,倾斜着的长脖子,鹅蛋形的面庞。人们常谈及莫迪里阿尼与塞尚的相似处,从人物造型的概括性、手的姿势及构图的建筑性等方面看,其间是有某些感应的。一提起莫迪里阿尼,呈现到人们眼前的首先是长脖子和一双没有眸子的蓝眼睛,不少人也在自己画面上模仿那双蓝眼睛,大概是那新颖别致的表现手法曾一度成为时髦的标志吧!古希腊人雕成了完美无疵的人体后,不凿眼珠,保持单纯统一的形式美感,因他们追求的美存在于身段比例及姿态动作等等的高度和谐之中,黑的眼珠和黑的头发只会破坏这种和谐,那是音乐中的噪音。正如听不懂音乐,不是有人看了希腊雕刻认为是瞎子吗!有各式各样的审美对象,罗马雕刻暴君尼罗像的一双凶狠的眼睛是被表现得恰如其分的。莫迪里阿尼用单纯有韵律的线条及整体和谐的色块刻画出了人物的特征,不宜在素净完整的脸型上添黑色污点时,他便巧妙地轻轻点染一双淡蓝色的眼睛,不画眸子。这样,保住了眼睛的橄榄式的整体外形,与鹅蛋形的或类似橄榄形的脸型相协调,其实,这是古希腊造型美规律的继承与发展。虽然没有画眸子,但在那橙黄暖调的人面上突出了眼睛的二小块蓝绿冷色,显得分外醒目,比画眸子更神秘,更能表达人物的精神特色。有时,在浅底色的人面上,莫迪里阿尼用二块深色表现眼睛,深色的眼之形与深色头发的形之间有着怎样的瓜葛呢?让有心人去探寻吧!莫迪里阿尼也画眸子,有时只画一只眸子,有时加意刻画二只睁得大大的眸子,有点儿像梵高画的活生生的眸子。莫迪里阿尼对年轻的苏丁说:“塞尚的人物像美丽的古代雕刻,没有目光。正相反,我的人物是有目光的,当我认为不应该画眸子的时候他们也是有目光的,他们在看,但塞尚在人物中只表现了对生命的默认。”从莫迪里阿尼13岁时画的自画像看,他早已具备了坚强的写实能力,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是胸有成竹的。他在蒙帕纳斯咖啡店里给人们画像换几个法郎,换一杯酒喝。战后经济不景气,小咖啡店里用纸代替桌布,莫迪里阿尼的一些素描肖像就是画在铺桌子的纸上的。

我探寻莫迪里阿尼的造型特点,感到他最基本的手法是运用线之“伸”与“曲”,凭直觉伸,凭直觉曲,他的韵律感就寄寓在伸与曲之间。脖子伸得长长的,脸型拖得长长的,身体拉得长长的。有一幅1917年作的仰天横卧着的大裸妇,竖起来看仿佛就是伸得高高的黑人木雕。伸与曲之间有矛盾,这一对矛盾的统一便组成了舒畅的节奏感。伸,尽情地伸,伸到伸不出处便转化为曲;曲着回来,伸与曲的往返循环中孕育了莫迪里阿尼高纯度的形式美。伸与曲是运动,也是水流,顺着水流畅通的渠道便自然而然地分割了面积,流速的快慢缓急决定流之线路,必然影响到面积分割,画出面积的形相,因此形成了人们所说的“夸张”与“变形”。为了伸与曲交流的通达,为了发挥它们之间最快的流速与最大的流量,莫迪里阿尼在*中总爱集中表现躯体,截去过于漫长的小腿以下部分,避免影响流速与流量,人们称这种截肢的手法为“torso”。莫迪里阿尼的作品不多,精品更少,有些作品夸张太过了,近乎漫画,不耐看。中国戏曲表现动作中讲究“曲”与“圆”,也是要求运动中的节奏感,是对形式美的推敲。伸与曲配合的紧凑或松懈,决定莫迪里阿尼作品耐看的程度。为了突出伸与曲的形式美,他设色偏于单纯,并竭力排斥背景的干扰,经常只赋予背景几条为主体伸与曲服役的直线。他画的人像有的一眼高一眼低,有淡扫蛾眉,也有樱桃小口,有时在弧线、曲线的腔调中会突然出现锐角的折线,这些原由请向舞蹈家和音乐家讨教吧!

米开朗基罗的绘画一味造型,不用色彩渲染气氛,画面具高浮雕感。不少东方装饰性绘画主要依靠线造型,也容易缺少气氛,接近单线平涂。莫迪里阿尼以雕刻家的眼光作画,主要采用线造型,然而他的画绝无浮雕感或单线平涂的效果。他紧紧掌握着色彩明度的微妙递变,在似乎并不经心的用笔之中表现了层次和深度。仿佛是信手涂抹,其实正符合了中国的笔墨神韵,所以他的画有形,且有韵。他的肖像充分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从中国的画评角度看,应归入神似。

画商士波洛乌斯基曾为宣扬莫迪里阿尼的艺术作了很大的努力,正当作品开始被注意,曙光即将来到的时候,莫迪里阿尼病死于巴黎,时为1920年1月24日。翌晨他的妻子珍妮跳楼自杀。

载《美术丛刊》1983年第22期

下一页摩尔在北海上一页尤脱利罗的风景画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放眼看人 第四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