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摩尔在北海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8-27 10:14:32 |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北海公园迎来了12件亨利·摩尔的巨制铜雕,分置于海之四周。作品大都表现半抽象性的女体,**在扭曲、流转,竭力扩展,占领空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远不足以状其形体多变。用手去抚摸这些铜质躯体,才发现他没有一块完全静止平坦的面。面面相转化,都在缓缓流变。峰回路转处,又往往忽而锋棱陡起,跌入一个深渊或一个倾斜着的孔洞。是作品追随了高山流水的运动规律?是运动规律瞬间的浓缩与凝固?

雕塑是充分利用空间构成的艺术,观众从四面八方都能获得形象充沛的满足。摩尔往往将人体斩断成两段或三截,像是用了个休止符号,动作的运行便更为高昂,且从不同的角度令人感到断而不断,用雕凿也能体现“意连笔断”的奧妙。摩尔也学阿庆嫂,开茶馆,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有3件表现母女的作品,一个女儿很具象,我个人感到与偏抽象的母体不够契合;另一个女儿像个机械零件,失去了女之女性;第三个坐立的母女像中之女恰到好处,也许只因接近我风筝不断线的观念。

人来人往,每件作品旁设有介绍的说明牌,游人看看说明,再看作品,或先看作品,再读说明,大都反映:不懂艺术,看不懂。不过倒没有人谩骂或挖苦。

与作品隔条道路的另一边,处处堆砌着太湖石,这些石头突兀扭曲,也通体布着大小窟窿,人们见惯不怪,也从不加以理会;但这些石头与面对面的摩尔之作倒似乎心心相印,夜阑人静,或曾悄悄私语呢。也有新潮的年轻人来抱着摩尔创造的“女娲”照相。我问守护作品的警卫:欣赏的观众多么?他说大都看看就走,很少像我这样触摸。这当儿过来一群女同胞,她们走近雕刻,我正用心观察她们的言行,但失望了。她们原来是走向栏杆去拍照的,站在那儿以塔为背景,离开时其中有人回头指着雕刻问这是什么,一位同伴大概读过报刊宣传,回答这是摩尔的雕塑,雕的塑。是冬天,游人不多,我恰巧没遇上摩尔的知音,雕塑的知音,现代艺术的知音,但我坚信知音是有的,且人数不断增加。将雕刻展示在公园里实在是美举,我们为亨利·摩尔的艺术做了普及工作,为什么不能将霍去病墓前的硕大雕刻复制并迁居于首都的公园里呢?大概主要是缺钱。如果常常欣赏这些古代的和外国的杰作,耳濡目染下,不断提高审美水平,则目前全国各地大量丑陋的,却如雨后春笋般丛生的城市雕刻,将被视为过街老鼠了。

伴着柳丝飘摇,湖水粼粼,摩尔无色有韵的巨型雕塑与环境显得十分协调。如果没有雕塑,此处也可能会被人设计且挂起一串串红灯笼来吧。在加拿大多伦多一家市立博物馆的主展厅里,陈列的全部是摩尔的巨型雕刻杰作,我感到无比惊讶,赞不绝口。但据说当年购买摩尔作品的馆长被免了职,就因他买了如许摩尔的作品,其时人们对摩尔的作品尚存争议。在博物馆看摩尔的杰作固然兴奋,今天在北海公园看安置在大自然里的他的作品则别有一番风味。夏娃走出了伊甸园,居然闯进了我们的北海,她当在这中国的古典园林中陶醉了。

摩尔的铜雕在北海一直展到今年4月份,展出近半年,但基本都属冬季。这些裸女们冒着北国的寒风与霜雪,迎着一批批不熟悉的中国人,显得分外坚强可亲。她们是永远向人展示的,她们展示于伦敦、巴黎、纽约、东京……她们的身段体态与东方人、西方人,东方和西方的自然环境都能融为一体,因她们诞生于自然,继承了自然的基因。

明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摩尔的裸女们将告别北海,北海反倒增添了空白与失落,这空白是留给我们自己的雕刻家创作高水平现代作品的空间。

2000年

下一页《石涛画语录》评析上一页伸与曲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放眼看人 第四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