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评选日记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8-27 09:26:22 |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今年8月24日至31日,在沈阳评选参加全国美展的油画,白天评画,夜晚记些杂感,这日记其实是夜记。

8月24日

飞抵沈阳,安顿下来,已将晚饭时候,当天已进不了展览馆。听说全国共送来作品750件,作者们的努力和辛劳都令人十分感动,但按规定及具体条件,只能入选400件,评委们感到仿佛不得不执行被咒骂的“刽子手”任务,诚惶诚恐!

25日

一早进入展览馆,真是琳琅满目,高、低、横、直的作品都已按地区排列得井井有条。评委们兴奋地在彩色画面构成的胡同里一路看进去,左顾右盼,应接不暇。今天先是看个全貌,得个粗略的印象。我注意到不少大脑袋、大臂膀上突出的汗珠、皱纹和裂纹,有些汗珠和皱裂被描写得很刺眼,予人肉麻的感觉。大家立即想起罗中立的成功作品《父亲》,父亲的汗珠和皱纹是感人的,很美。我可不喜欢故意造的汗珠和皱纹,如果演员用辣椒面之类催泪,大概还需很高明的演技吧!罗中立自己的《金秋》《吹喇叭》等几幅作品也远远不如《父亲》。不要忘记鲁迅说过的捧杀,西方有抱负的作家们也决不肯作自己荣誉的囚犯,今天的我不抄袭昨天的我。

下功夫将客观对象描写得细致,刻画得真实,这似乎也是目前油画创作的倾向之一。评委们一致认为,我国油画水平确乎大大提高了,尤其在技法和表现能力方面,进步更为明显。茂密的草地、逼真的木纹、浩浩的沙土、凹凸的岩石……在许多画面里都被刻画得很充分,有人说这是法国农村画展带来的好处。对这样细密的写实手法我不置褒贬,也不认为是创新或复古的标志。手段么,不择手段其实是择一切手段,主要还是看画面的效果。在同样倾向的不同画面中,有的显得丰富充实,如《我的爷爷》(成都军区贺德华作);而有的却只予人累赘啰唆的反感,其间明显地反映出作者对审美的理解与情趣的高低。美术美术,掌握“术”容易,创造“美”困难!突然,一幅画特别吸引了我,画面中央是一个儿童的背影,手里握着红蓝两支铅笔,专注于用按钉钉在墙上的自己的多幅图面,他在画未来世界。这幅《未来世界》平易、自然、清新、谐调、亲切,生活在艺术中,艺术在生活中。逼真,逼真不一定美,但这画予人逼真之美,而且寓谐趣手法于逼真的表现中,何苦让观众来分担作者创作时的吃力呢!有不少作品似乎想以吃力来博取欣赏,但观众只能回报以同情!我先以为那些画着儿童画的纸片是真纸片被按上画面的,禁不住伸手去轻轻拭摸,才发现也是画出来的,评委们都被迷惑了,纸片是真的还是画的?居然引起一阵小小的纷扰,但一致认为,不管是真的还是画的,都不妨碍作品艺术处理的完整和巧妙,倒是担心展出时观众们无数的手将会来抚摸,该提前设法保护画画。我喜爱这幅作品,还有另一偏见吧,因我的小孙孙即将进入这未来世界,未来世界里有多少小孙孙啊!最近报载蚯蚓的故事,谁经营蚯蚓赚了钱,群起仿效,蚯蚓的经营于是泛滥,众多单位和个人蒙受巨大损失。谁的什么题材什么画法得了奖,群起而仿之、效之、抄袭之,虚假的艺术“风格”于是泛滥。我想这幅《未来世界》应该得奖,至少我是要投票的。但我立即又有新的估计,如真获奖后又将有一阵模仿风气的泛滥!作者王晓明是吉林省的,我并不认识。后浪推前浪,不断涌现出新人来是多值得庆贺啊,但又令人担心,为什么不少新人在作出了一二件令人瞩目的好作品后往往便下降,昙花一现,江郎才尽何其早也!开花并不等于结果,结果未必结成硕果,人们总盼着年年能结累累硕果的大树的成长,经得起风霜的果树!

有些作品已见过刊物发表,但原作却不如印刷品。评委们有一个共同的体会:出色的作品总印得不如原作,较次的作品印出来后往往倒比原作效果好。这是确实的,因除题材内容及构图外,油画之美在色彩变化的微妙或丰富,在运笔用刀的婉转或痛快,如切割、如裂帛、似蜻蜓点水……梵高说当手指握住了笔便如弓触上了琴弦。但珍贵的色的变异及敏锐的手的波动感是不容易在印刷品中反映出来的。相反,作品那些疙疙瘩瘩、黏黏糊糊的油彩之病,经印刷工序给抹得含混不清后,倒起了遮丑的作用。上海的作品是慢件托运,尚未到达,大家真着急,上海方面预备先寄照片来评选,我们认为无法根据照片评选,正如无法根据扩音喇叭来评选钢琴比赛。


有一幅画斯诺重访陕北保安,斯诺自然会触景生情,事事物物令他怀念吧,但他却拉长身躯一味细观墙上那张当年他自己照的毛泽东像,这幅戴着八角帽的像久已被各种刊物发表,印刷品到处可见,早已是备受赞扬的名作了,似乎斯诺自己倒感到是一个什么新发现!另一幅,一个壮实的士兵在战斗的坑道里用受了点伤的手在写着什么,这幅作品画得极好,很感人,充分发挥了绘画的独特语言。题目是《亲爱的妈妈》(四川汪建伟作),那么他是在给妈妈写信,其实无论他给谁写信,或者是在写日记,都不影响作品的本质美,即使遗漏了标题,作品仍同样感人。这样的作品,只能是先由感人的形象激励作者进入创作的,如果只是由于想念妈妈才画出了这幅具有造型特色的作品,那么,哪一位战士不想念妈妈呢,随便画谁吧,美术创作又有什么困难呢!有几幅小景,画的是在石隙里生长的小草之类,画得比较一般,作者可能是竭力卫护花草吧,用了这样一个题目:《要有这样的精神》。我们决不反对花花草草,但要求出色的花草。情节的曲折、文学的构思、戏剧的冲突……我喜欢情节、文学和戏剧,但有多少展品负荷着情节、文学和戏剧的枷锁来夺美术的金牌啊!

前些时在评选送法国展出的中国儿童画时,有一幅画着飞机穿过巴黎凯旋门,引起街头行人的惊恐和骚乱,画得很活泼有趣,本已入选,但有同志提出善意的看法,说飞机闯进凯旋门是一个事故,法国政府已明令禁止,因之此画不宜送去展出。我想法国人看到这画后定会感到高兴:啊!遥远的中国儿童也居然知道飞机穿入凯旋门的新闻,地球是小的,朋友何其近!难道法国的飞行员会因为此画的展出而以合法为理由再次强行穿过凯旋门吗?我当时想,在这次全国美展中如有表现渤海2号沉海题材的,那比席里柯的《梅杜萨之筏》将更深刻深远得多吧,然而展品中竟没有,倒是有十数幅画中都突出描写儿童的小光屁股!

夜深2点了,该服安眠药睡了。

26日

今天是星期日,东北工学院的招待所只开两顿饭,早上8点吃饭便进入展览馆,可一直工作到下午。评委们先座谈,交换昨天的印象,大家认为这次展品中辽宁、山东、内蒙、新疆等省的迈进最为明显,北京的风格较为多样。

北京画院的两位画家,周思聪和聂鸥送来了油画,而且都画得很有特色。她们的作品都含蕴着水墨的韵味,色彩和谐,富于情趣。她们恰当地利用油彩色阶的细腻层次来表现在水墨中尚未能完全吐露的自己的内在感受。真有感受时,工具便是顺从的奴才。并无心声,一味耍弄工具花招的画看得太多了,我喜爱她们两位这次参展的油画。飞进来,中国画家飞进油画来!飞出去,油画家飞入别的画种去!艺术田园里飞来飞去的不是蝙蝠,是蝴蝶!但有些作品只是用油画颜料费劲地在描龙绣凤,在雕琢工艺,赶鸭子上架!

有一幅《拭》,画一工人擦拭火车头的轮子,画得不错,据说曾有人反映说是抄的照片,后来查年月,倒是画在先,照片在后,可能是照片抄了画。24日起飞前,我在北京美术馆里看了陈复礼的摄影近作,他所摄取的也正是画家所攫取的,几乎在瞄准同一猎获物,谁抄谁呢?从这方面看,摄影师理解画家容易,画家摹拟摄影却费劲多了,手指的动作毕竟无法与感光比速度。于是画家的眼睛不肯依顺摄影机镜头,随着昆虫、燕子、天鹅、卫星……遨游天堂地狱去了,摄影师就不能飞吗?智慧的阿波罗啊,请指示画家的道路吧!

27日

有的作者送了两幅作品,其中一幅像是仿东欧某画家的,画面效果很好,似乎也有点风格化了,另一幅却是很平平的写生式作品。送两件完全不像一个人的作品,也许为了让评委们依自己的爱好去选择吧!像这样的情况并非个别,也不限于这次送展作品中才有,而具有相当的普遍性。我们的青年画家功底大都不差,而且反应敏锐,吸收能力强,学哪种风格都很易学像。但自己的风格无借处,只能在自己长期的艰苦实践中逐步形成。


再细看一遍,更感到功夫未必创造美感,甚至有的以功夫创造丑感,关键问题:功力与美感间的桥梁!

28日

今天开始写选票,于是评委们分散到各个展厅里去仔细选择,推敲每一幅作品,谁都深深理解每一票的分量。

美感,往往像触电一般立即予人以反应,看画本来是一目了然的,当人们未及细辨画里情节,很快便能直觉地区别作品的美丑。但作为评委,却必须一遍又一遍地看,细心体会作者的意图和苦心。有一幅形象并不引人注意的作品,画一个正在放下行包的男子,一只狗来亲他,他也许是刚回家,也许刚到了亲友或熟人家,谁知道!读画题才知是《走南闯北的丈夫》,那么可能是一位女作者表现她个人的喜悦。如欲感染别人,我想作者(她或他)还不如用文学来叙述丈夫走南闯北的动人经历,画前的观众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向画里的丈夫发问 的。类似这样枉费努力的美术创作公式曾经泛滥于我国美术界,现在毕竟少多了。这次展出的作品大都着力于依据形象,着眼审美的情操去表现人的精神面貌和山河乡土的魂魄。魁梧的汉子、壮实的耕牛、巨大的石块、粗厚的钢架管道……不少画面都在努力表现这些形象的庞大感。从造型规律的角度看,作者有意无意间都在追求量感(VOLUME)美,量感美是形式美的一个极重要的因素。埃及、米开朗基罗、马约、毕加索、西盖罗斯、霍去病墓的雕刻、惠山泥阿福、宜兴茶壶……古今中外的美术家都曾经并依然在量感美中探索、耕耘,我们为什么不进一步作形式的科学专题分析呢!从作品看,聪明的青年作者们是有所领悟的,但大都处于偶然一得或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人的舞蹈、浪的奔腾、石纹的脉络、缆索的交错、枝叶的掩映、光影的闪烁……同样出现在许多画面中,显然作者们在追求绘画形式美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运动感和节奏感。他们是从物象中感受了形式美呢,还是有感有爱于形式美而发现了这些物象呢?由人们去追寻前因后果吧!肯定的是作者们都有同感,都从事同样的工作,其中有个“教唆犯”吧?岂非就是那个形式美规律!

笑,也曾经泛滥于我们的美术作品中:劳动中的年轻姑娘们在哈哈笑,难得休息一阵的炼钢工人在嘻嘻笑,满面皱纹的老太太眯眯笑,阿姨牵着的幼儿个个都在笑……希腊古风期雕刻的人像开始有表情的第一个标志便是笑,那些雕刻一味用笑来装饰,睁大眼睛在努力地笑,甚至在死人脸上也表现笑。大概“笑”最易表明人之有情,是最简明最原始的艺术的表情手法吧!但笑其实是极难表现的,那种出自内心的喜悦像闪电一般掠过脸面的瞬间太难捕捉了,20世纪80年代的高级摄影师们也不易捕获那笑的真情,故人们永远在赞叹蒙娜丽莎的微笑。虚伪的笑,那恶心的媚态渐渐被观众厌弃了,于是作品中也敢于表现苦和怒了。表情也有传染性吧,一经出现了一些表现苦的较好的作品,“苦”便又成了作品中的时髦表情。这次展品中当然也有不少表现笑和苦的,我并不反对笑,也不偏爱苦,但不喜欢那些久已相识的太老调的处理笑和苦的场面。我确实认为展品中的技法水平是有了较大的普遍提高,但我想偏重于选适应已经发展了的人民的美育要求和使他们得到精神享受的作品。但这样的作品还是太少太少,楼上楼下3个展厅来回跑,我分内的票数还是填不满。工作人员来催促,说下班了,汽车已在门后等着,只好明天再来挑选。

29日

我从远处看画面的造型性,看造型设计的效果;我走近画面抚摸作者心脏的跳动,探其心律,但请不要向我解释,我是聋子,我眼睛不瞎,只通绘画的语言。我分内的票数填不满,必须放宽尺度,我宁肯放宽技巧的尺度,寻找真诚的情意,排斥装腔作势,排斥伪造。

第一天进馆似乎进入崇山峻岭,画那么多,画面都那么大,真有些咄咄逼人呢。进山五天了,感到真的苍松、真的山花、真的流泉少,引人入胜的境界少!堆砌的山、塑料的花留不住游人,排场和客套留不住好友。一年来我也跑过一些省、市,看到、听到作者们为赶全国美展的辛劳,甚至可歌可泣的故事!然而艺术作品的诞生有其怀孕和分娩的自然规律,它既不听长官意志,也不服从搞运动来催生,它太顽固了!送来沈阳候选的750件油画作品的背后,谁统计过先已落选了多少作品吗?

今天要投票,要揭晓了,大家格外认真核对每幅作品。评委们有个共同感觉:第一天看画时,觉得作品都不错,不忍淘汰,想建议能否扩大展厅或分两批展,打破400件的界限(评委均无决定权)。但经过无数遍的反复推敲,耐看的作品一天比一天少下去,似乎要选够400件都不太容易了。评选的日子久了正好更严格地考验了作品是否耐看。我自己每作了新画,一定挂上墙,天天看,看它能挂多久!大都挂不住,挂不久,家里画成堆,可都不能长久占领我的墙面!

30日

你爱吃辣吗?苦瓜呢?我知道你不吃鳝鱼,我可特别喜爱。烹调的技法多极了,但远远不如艺术作品的口味复杂多样。愈有独特口味(也可提高为风格)的艺术作品,其欣赏者便愈有局限性,这是正常现象。今天投票揭晓了,基本上好作品的票数多,但有特色的作品却不易得满票,得满票的倒属于四平八稳的多。还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情况,就是有的作品不好不坏,不酸不辣,居于不上不下的地位,当大家选到最后因自己的票数尚不足,须补一些票时,便都补上了这些中间状态的作品,它们倒得了满票,真是受宠若惊!

另外,要在已入选作品中再投票,精选150件优秀作品进京展出。这回候选数大大多于入选数,谅来不至于再出现作品优劣和票数太不相称的情况,但口味不同总是客观存在,评委们将竭诚地选出风格不同的高质量作品,以完成众目睽睽的重任!

31日

评选工作接近结束,上海的作品今天才到达,大家怀着迫切的心情下楼看刚开箱的作品。也许是师生的关系吧,我特别留心吴大羽先生的《色草》,色与色的跳跃,花与叶的拥抱,虚与实的穿插,小小画图间岂容苍茫宇宙,作者云游何处?尊敬的老师80岁了吧!多年不见,身体更衰老了吧!然而心脏和脉搏的跳动依然如此强劲,我深深感到欣喜,似乎又返回了40年前的西湖艺苑!

载《美术》1984年11期

下一页审稿上一页肖像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背影风格 第五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