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时代有一位刻苦学习的同学,不修边幅,他发了一通高见:穿衣服当然不是穿给自己看,是穿给别人看的。而别人则分为两类,一类是熟人,了解你,你穿什么衣服都改变不了他对你的看法;另一类是生人,则你穿什么衣服都与他无关。结论是:完全没必要在穿着上花工夫!
他太片面了吧?正因要让生人注意你,要获得上司注意,或下级尊敬,才有“佛要金装,人要衣装”的经验之谈。恋爱,追求爱人,多半在衣着上分外讲究。而骗子,对服装更是挖空心思。“人不可貌相”固然是谈要重视人的本质,恐怕也是上了服饰之当的教训。看来,穿得美,穿得有品位,无可非议。但如何穿才美,如何体现品位,倒不是一个简单的课题。
改革开放,也是对美的解放,人们可大大方方,堂而皇之地追求美了。从清一色的灰蓝制服进入五彩缤纷的奇装异服,刘姥姥入大观园,手足无措。开始是模仿,模仿港台,模仿欧美,公开盗版不犯法。50年代我在巴黎上学时也偶尔到大百货公司观光,看到妇女们都在买一叠叠的图片,不知何物,及了解,那是服装设计图,一图一式,绝无雷同,各人挑选自己中意的设计,自己制作,耻于穿与别人相仿的服饰,“领异标新二月花”,郑板桥最是前卫。但我们的姐妹们往往是看到谁的服饰好看,立即便仿效,于是流行成风,出现了西施,必引来一批效颦之东施。
“环肥燕瘦”,杨贵妃的丰满与赵飞燕的苗条谅来都很美。绘画中表现宽袍大袖的“吴带当风”与紧身束腰的“曹衣出水”当都缘于生活的启示。有一位女同志问我,如何学习服饰中的色彩搭配,是否应买一本《色彩学》看看,并说有人为学服饰搭配要付1000元咨询费。我认为看《色彩学》的书临时抱佛脚,远水不救近渴。主要应多看看高水平的绘画作品,在逐渐熏陶中提高对色彩的审美修养。服装也罢,设计也罢,其基本审美核心与造型艺术是完全一致的。纯造型艺术的探索好比是理科,那么服饰、装修、舞台美术等等则类似应用科学,是造型艺术成果在生活中的运用。如从根本上提高了审美品位,则选择、搭配、设计你的服饰时随心所欲不逾矩,独创之灵感当随时会涌现。
穿着既然要让别人看,要注意社会影响;同时也是自己的爱好,爱生活的美好,自己穿着顺眼,舒服。服装表演已成为人们的文娱项目,不管你赞同或反感,早已是客观存在,而且观众不少,说明人们对美的享受面愈来愈宽广。在生活中不可能天天服装表演。少数民族今天也只是节日才穿戴华美的传统服饰,因繁琐的穿戴已无法适应日常劳动与工作。岂止少数民族,今天各国人民更爱休闲服装了。休闲,那是不工作,不社交,自己轻松过日子的时候,更愿遗弃一切累赘,还我自由和自然。适应这种自由自在生活的服装,谅来有愈来愈广阔的前途,人们愿抛开一切虚饰,最后只保留实用与真实。西装领带早已成为国际社交的当然服式,似乎从不随时尚而有所改变。我看迟早还是会变的,人不僵化,为人所用之物岂能僵化?
礼服、工作服、休闲服……无论价格高低,各式服装都能体现出穿着者的品位,因穿着选择均基于各人的爱好。比如“媚”,正是由于穿着者低估了别人的口味,想迎合这种口味,或者自己认为这是高品味,但恰好被别人认为是低品味。
我那位不修边幅的中学同学,不知今天修不修边幅?忙于工作而不修边幅者极具魅力,因而便有故作姿态的不修边幅者,但他却落入了虚伪的丑陋之中了。
90年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