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千年戏曲,百年戏楼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11-23 16:08:06 | 出版社: 中国宇航出版社

 

  不论是古色古香、流光溢彩、风格独特的老戏楼,还是在唱、做、念、打方面已自成艺术体系的京戏,都是我们几千年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的缩影之一。而寻觅那曾经的一座座老戏园,追忆过去风光无限的岁月,置身历史悠久的老戏楼里,甭管看戏、品茗,还是票友悠闲地自娱自乐,都会让你有一种满目生辉之感,仿佛那曾经的京华遗韵又袅袅而来。

 

  一、千年戏曲,百年戏楼

  

  就像外国人把中国的京剧称为china opera(中国歌剧)一样,就像历届春节联欢晚会和对外的大型演出总缺少不了京剧节目一样,京剧,这个不过两百多年历史的中国戏剧品种,在演出舞台上仍然散发着其生旦净末丑的魅力。

  初到北京的人,总会想方设法听场京腔京韵的京戏,姑且算领略一下那曾经的京华遗韵。于是伴着京戏里的胡板声,属于老北京的那些陈年遗迹,那些梨园曲话,在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中,仍然被人们悠远地牵挂、怀念着。那些已经消失与还在坚守的戏园子,因而有了一抹动人的红妆。在怀旧正成为一种情结的当下,越来越多的人都想在都市现代化的进程中,找寻昔日遗珠。而近年来,京味文化尤为吸引国外游客,土生土长在中国的京剧,几乎成为了中国5000年古老文明的一张名片, 在国际艺术文化交往中,吸引着更多的眼球。在现代社会,获得了眼球就意味着具有了经济价值。老祖宗留下的古老文化,终将穿越尘封岁月的沧桑,将历史的沉积幻化成时光的魅力,凤凰涅磐(代字,因电脑中无此字,造字),重获新生。

  

  1.从露台到戏楼——中国演出场所的演变

  

  中国的演出场所与中国戏曲相伴而生,有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各阶段的称谓也不同。上古人们祭祀的歌唱和舞蹈,也可以看作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起源。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曾经在祭祀仪式上歌舞的人们,开始了职业化的生涯,成为中国最早的艺人。因此,中国古代歌舞艺人最初的演出场所,几乎全是利用自然地形。后来,开始出现土台子,即无盖顶的露天之台,称为“露台”,观众于四周围观。所以直到现在,民间仍对那些自发组建的非正规的演出团体称 “草台班子”,这是颇有历史渊源的。

     到了西汉,有了观众席建筑“看棚”。看棚是观众居高临下观看、非固定的露天演出场所。张衡的《两京赋》中,就有观看百戏而设有看棚的描绘。唐代是中国戏曲的形成时期,演员的表演区开始建筑化,于是出现了“乐棚”。乐棚以砖石木材建造,舞台加了盖顶,设计制造都十分精致,但还不是固定的演出场所,不过已经依稀成形。到唐代,寺庙中开始出现“戏场”,这便是后世“庙台”的前身。

   宋元两代是中国戏曲日臻成熟时期,这时开始出现固定化的演出场所“勾栏”,固定集中的演出场所称“瓦舍勾栏”。勾栏是看棚、乐棚和露台三位一体,内有戏台、后台、看席和神楼。为了便于观赏,观众席前低后高,全部是木制结构,剧场形制初具。但由于勾栏是木制结构,容易倒塌、着火,到明代开始衰落,取而代之的是遍布内外城的“茶园”。最初,茶园并没有特设的舞台,只是席前做场,后来较大的茶园开始特设舞台供演出之用,到清代更加盛行。这与北京人爱喝茶的习惯有关。当时没有“戏票”,品茗听戏只付“茶资”,实际是戏价。清中叶以后北京的茶园已颇具规模,随着四大徽班进京和京戏的形成与发展,人们不以品茗为主,而是以听戏为主了,茶园也随之改称戏园子了。

  民国时期,许多戏园子内部都加以改造,舞台加了大幕,观众席也逐渐改为半圆形排椅,前沿突出的镜框式舞台,替代了正方形三面敞开的旧戏台,并加了灯光。上个世纪20年代后,“戏园”的称谓大都改为“戏院”。

下一页两厢三番雕栏柱上一页简介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艺术盛宴》上
· 两厢三番雕栏柱
· 老戏园的兴衰演义
· 广和剧场
· 前门小剧场
· 湖广会馆
· 正乙祠戏楼
· 恭王府大戏楼
· 长安大戏院
· 北京故宫畅音阁大戏楼
· 北京故宫漱芳斋戏台及室内小戏台
· 北京颐和园德和园大戏楼
· 北京颐和园听鹂馆
· 老舍茶馆
· 天桥乐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