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老戏园的兴衰演义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11-23 16:05:09 | 出版社: 中国宇航出版社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北京老戏园的兴衰演义

  

  清代初期,称为“雅部”的昆曲开始衰落,而称为“花部”的各地方剧种蓬勃兴起。

  因剧种和剧团的增多,观众范围也扩大了,剧场也随之增多。清初,许多私人宴集也开始对外营业,称为“茶园”、“酒园”或“戏馆”。据《藤阴杂记》记载:“京师戏馆,惟太平园、四宜园最久,其次则查家楼、月明楼,此康熙末年酒园也。”查家楼即今广和剧场前身;月明楼位于永光寺西街,现在已经无存。雍正年间,著名的茶园除查家楼外,还有方壶斋、蓬莱轩、升平轩。太平园、四宜园、蓬莱轩和升平轩的地点如今已不可考。方壶斋进入了北京街巷名称行列并保留至今,位于今宣武门外永光西街北,名为方壶斋胡同。

   清朝同治、光绪年间,随着京剧的兴盛,北京的戏园数量也大大增加,当时约有40座左右。而随着战乱以及时代的变迁,这些戏园已经大部分不复存在,或毁于战乱,或毁于大火,或经过施工改造成了现代的影剧院。古戏园的整体风韵,如曾经的那些戏装行头,带着缤纷绚丽的颜色消失在历史的侧影里。

 

  ●景泰园——位于东城隆福寺街路北,是清代早期的老茶园。由于内城禁止卖戏,所以景泰园只演曲艺杂耍和清唱。清末,古玩商人孙喜华等集资重新修建了景泰园,民国初期又加以扩建开始演戏。中华戏曲学校创办初期,曾在此演出。它还曾—度改名为来福戏院。1942年改名为赡宫电影院,今称长虹电影院。

  ●阜成园——位于阜成门外桥头路西,是清代早期的茶园之一。咸丰末年,内廷升平署对其加以改建,成为西城外有名的戏园,能容500多名观众,平时不接纳私人戏班,一切开支由管理精忠庙事务的衙门负责。

  阜成园是升平署选拔艺人进宫当差的地方,当年许多京剧名家都在此演唱过,后来被赐为内廷“供奉”,每月都可领到一笔丰厚的银两。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阜成园被焚毁。

  ●吉祥园——位于王府井大街东安市场北。这里原为清政府赐给明末降将吴三桂的封地,吴三桂反叛后,此地变为八旗兵驯马场。光绪年间被辟为市场,因地处东安门外,因此称东安市场,其东北角为杂耍场。1906年内廷大公主府总管刘燮之出资在此建造了吉祥园,首次冲破了清政府严禁内城卖戏的规定,轰动一时。当时,众多的京剧名角都争相在此献艺。1919年,东安市场发生了一次大火灾,吉祥戏院却安然无恙, 可是救火人员将楼顶踩坏了,于是吉祥戏院也进行了重新翻修,戏台改为椭圆形,观众席改为单人座椅,新的吉祥戏院除上演京戏外,还加演电影,由于地处繁华的市场区,所以生意一直非常兴隆。继吉祥园之后,东安市场内又相继建立了中华园、丹桂园,以曲艺和杂耍为主,但其规模和影响远不如吉祥园。

  ●天乐园——位于前门外鲜鱼口内路南,建于光绪初年,原名为天乐园。民国时期由万子和、吴明泉等集资经营,称华乐园,后称华乐戏院。1900年庚子事件后,梆子演员田际云(艺名“响九霄”)创办的玉成班在此演出了很长时间。玉成班梆子、皮黄“两下锅”,在当时是个创举,十分受欢迎。梅兰芳年轻时也曾搭班在此演出,1912年梅兰芳在天乐园首次与老前辈谭鑫培合演《桑园寄子》,这是为正乐育化会筹款而举行的一次义演,十分轰动。坤班祟雅社也常在此演出,富连成科班退出广和楼后,在此常演日场戏。1943年鲜鱼口一场大火使华乐戏院付之一炬,富连成科班的行头也毁于大火,损失惨重。重建后的华乐戏院规模已大不如昔日。解放后,人民政府进行了重修,改名为大众剧场。

  ●庆乐园——位于前门外大栅栏东口路北,清宣统元年由河北梆子演员杨韵谱等人集资修建。京剧名角杨小楼、余玉芹等都曾在此演出,杨韵谱创办的坤班奎德社在此演出了很长时期,兴盛一时。上世纪40年代后,京剧名角李万春创办的鸣春社在此演唱。解放后,吴素秋、姜铁鳞和梁益鸣组成的新兴京剧团曾久占此地。之后,它成为北京杂技团的演出场所。

  ●中和园——位于前门外粮食街路西,本为永定门外花炮作坊薛家的祖产。清乾隆年间,徽班进京曾在此轮番演出。一代名伶谭鑫培就是在此园—举成名的。1900年被焚毁,后又重建。园主股东更换多次,1927年四大名旦之一程砚秋的总管梁华亭(又名德桂)购买了中和园,从此程砚秋便经常在此演出。后来,程砚秋与梁华亭分裂,程砚秋退出了中和戏院。1935年后,尚小云的重庆社和荣春社科班曾在此园演出很长时间。解放后重新修建,一度为尚剧团团部,后为北京京剧院演出场所。

   ●开明戏院——位于前门外西珠市口路南,建于1912年,由中日商人合资兴办。这是一座新型戏院,为二层洋式楼,门脸为椭圆形,舞台台口为半圆形,介于西方镜框式舞台和中国传统正方形舞台之间,也可以说是中西结合,舞台使用了黑绒大幕。建成后只演电影,后来加演文明戏(即话剧)。上世纪20年代后,京剧名角梅兰芳、杨小楼、余叔岩、孟小冬等经常在开明戏院演出,盛极一时。上世纪40年代初,评戏皇后白玉霜在此演出。解放后改名为民主剧场,以河北梆子演出和演电影为主。现改名为珠市口电影院,其建筑仍保持着原有风貌。 

  ●第一舞台——位于前门外西珠市口路北,建于1914年,是京剧名武生杨小楼、名旦姚佩秋与商人集资兴建的。梅兰芳在《舞台生活四十年》中回忆说:“这里的一切建筑、灯光完全模仿上海三马路大舞台的形式。”“在民国初年的北京,这应该算是首屈一指最新式的一个戏馆子了。”叫第一舞台,当时的确名副其实。概括起来,第一舞台有五个第一:它是第一个具有三层楼观众座的戏园子,第一个实行环形折叠式排椅的戏园子,第一个改方形舞台为椭圆形舞台的戏园子,第一个没有台柱子的戏园子,第一个采用大幕和实行人工旋转舞台的戏园子。剧场建成后,众多名角争相在此登台献艺,许多“义务戏”也在此演出。可惜的是,1937年的一场大火使第—舞台付之一炬。

    ●天桥诸戏园——天桥是劳动人民的活动场所,天桥市场形成于清末至民国初年,这里也是许多艺术家的摇篮。天桥早期的茶园有泰轩园、万胜轩、天乐园、开桂园、小桃园、小小戏园、小吉祥戏园等,它们规模小,设备简陋,以演曲艺、杂耍、评戏和梆子为主。有“天桥马连良”之称的梁益鸣,组织了天桥京剧班,长期在天乐戏园演出。

下一页前门小剧场上一页两厢三番雕栏柱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艺术盛宴》上
· 两厢三番雕栏柱
· 老戏园的兴衰演义
· 前门小剧场
· 湖广会馆
· 正乙祠戏楼
· 恭王府大戏楼
· 长安大戏院
· 北京故宫畅音阁大戏楼
· 北京故宫漱芳斋戏台及室内小戏台
· 北京颐和园德和园大戏楼
· 北京颐和园听鹂馆
· 老舍茶馆
· 天桥乐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