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早期的皇家收藏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11-20 11:06:39 |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1736年,乾隆皇帝登上帝位。他将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皇帝收藏家——至少在数量上是这样。在他25岁登上帝位时,由于之前三任皇帝的努力,他面对的是一个已经被征服,变得驯服的组织严密的国家。由于受制于他父亲留下的辅政大臣,无法独立施政,他只好“抓住书画艺术来标榜自己”。他可能把艺术领域当成了自己唯一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地方——至少在那些权臣当政的时期是这样。

乾隆时期国家相对稳定,乾隆皇帝便有了沉迷于收藏的条件。他像祖父康熙皇帝一样,一生六次南巡。通过这些巡游,他也像康熙皇帝一样,利用自己的政治特权搜罗了不少重要的艺术品。但中国的艺术鉴定家们对乾隆皇帝华而不实的艺术鉴赏力实在瞧不上眼。据传,当时江南有个艺术收藏家藏有一些珍贵字画,他深知乾隆皇帝酷爱收藏,对私人收藏也绝不放过,便请技艺高超的画家临摹下自己最珍贵的收藏品。如此一来,皇帝看上了哪幅画便把此画的副本给他,真迹就可以自己留着了。

单纯从收藏的数量来看,乾隆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皇帝。有人分析了一份1816年的清单,发现当时有15000幅字画装饰着从北京紫禁城到察哈尔的宫殿,其中有2/3是1644年以后的作品。这些作品的作者有一部分是皇家画院的画师,其余都是当时朝中的大臣,他们常常应召无偿地为皇帝作画或者写字。从数量上看,这些官僚的作品占清朝皇家收藏的77% ,而皇家画师有偿创作的作品仅占12%,可谓相当有代表性。由此,人们不免心生疑窦:乾隆皇帝是不是不太喜欢皇家专业画师的作品,而只对大臣的业余创作情有独钟?何况他对后者的关注和支持也明显多于前者。在这份藏品目录中,有乾隆皇帝自己的2516件作品,这在现今发现的皇家藏品的署名作品中间占到了27%。这个令人吃惊的数字虽然被频频引用,但又总是被艺术史家忽略。

尽管乾隆帝收藏的艺术品数量惊人,但大家没觉得他是个内行的有天分的艺术鉴赏家。他一生都仅仅依靠题款和印章来判断一幅画的真伪,因而从来没有练就一双辨识真伪的锐目,也无法对作品的艺术技巧做出恰当的品评。他还总是用他那易于辨认的书法在前代的杰作上挥洒自己的意见,经常把最大的御玺盖在上面,真是一个太不谦虚的人!

很多人描述过乾隆皇帝美学修养的不足,一个学者曾这样形容:作为一个艺术鉴赏家,乾隆皇帝的失败“不是因为经验有限,而是因为他骨子里厌恶以研究的方式对艺术风格做出判断——甚至是没有能力做出这样的判断。”还有人把乾隆描述成一个“精力过人、不知疲倦、不知餍足的艺术收藏者,一个小气的、武断的艺术鉴赏者,一个不停地在书画上题字、盖章,决心要在中国的艺术史上留下抹不去的痕迹的人。他的印章几乎彻底毁了皇家收藏中一些最好的绘画作品,只有极少数的艺术杰作没被他揽入紫禁城的高墙之内。在高墙内的作品则被掌握在皇帝一己之手,使一代又一代本该好好研究它们的画家无缘得见。”

清朝末年,皇家珍藏反映了绘画、陶瓷、装饰艺术、纺织和家具等诸多艺术门类的持续发展,同时也逐渐萎缩,特别是紫禁城发生的几次火灾,烧毁了大量珍贵的藏品尤其是书籍和绘画,其中武英殿等更是被大火夷为平地。同样可惜的是1860年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的洗劫,无数价值连城的珍宝成了战争的牺牲品,或者在战火中焚毁,或者被侵略者夺走。直到今天,在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和巴黎的基美博物馆,人们还能看到中国的珍宝。

中国进入新的世纪以后,国宝遭受的离乱仍在继续。

1  2  3  


下一页从私藏到公开:民国初期的珍宝上一页前言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鲜为人知的历史:中国皇家收藏传奇》
· 早期的皇家收藏
· 从私藏到公开:民国初期的珍宝
· 战争年代的艺术珍品
· 台湾故宫的建立(1)
· 台湾故宫的建立(2)
·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