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王笳力
开幕酒会:2016年11月30日(周三)8:00pm-10:00pm
展览时间:2016年12月1日-12月30日
展览地点:璘宝轩,上海市中山东二路外滩22号303室
策展人:王笳力
开幕酒会:2016年11月30日(周三)8:00pm-10:00pm
展览时间:2016年12月1日-12月30日
展览地点:璘宝轩,上海市中山东二路外滩22号303室
抽象2015-1985 画布油画 200X270cm 2015年
2016年11月30日,外滩22号璘宝轩画廊隆重推出“马可鲁的绘画” 阶段时期二(2012-2015),这是马可鲁绘画阶段一展览的延续,第一阶段展示了马可鲁70年代“无名画会”时期的风景作品,以及一些创作于1975-2010年间重要的早期抽象代表作。在第二阶段主要展现马可鲁于2012-2015年的创作,作品形式较之早期绘画,更倾于主观化、纯粹化,从内容到理念均呈现出新的面貌和风格。
追溯中国抽象艺术的发展,马可鲁并没有像其他艺术先行者一样,止步于印象主义、野兽派、表现主义,强烈的文化自觉和民族自信,让他的创作随着时代的发展,走出了自己的抽象艺术道路。可以说,马可鲁是中国抽象艺术史上非常特殊的一个个案。观看马可鲁任何时期的创作,我们都能从中一窥其创作理念及个体状态,而情感要素和生命要素始终是其作品主体。由于长期研习水墨书法,马可鲁在抽象艺术探索过程中,将中国水墨的“书写性”与西方抽象的“绘画性”融会贯通,并从中寻得一种“有机发展”,既不是对自然表象的模拟,也不是对水墨色彩偶发性、随机性的“制造”。马可鲁有一种独特思考自然和处理自然的方式,这里的“自然”更像是一个有机的延伸,而非一种本来状态。由此,马可鲁逐渐步入对抽象艺术更深刻、理性的阐述。
在马可鲁的《黑色心跳》系列中,实际上已经给出了一个答案,抽象艺术家面对传统美学(水墨书法、东方哲思)的当代性诠释,或者说如何对抗以传统的感性思维描写“自然状态”,最终还原一种物质性的自然,绘画对象的自然。画面中随意、突兀、紧密的黑色笔触呈现形而上的简单化,黑点看似粗暴、紊乱、不均匀地排列,其实早被纳入到“制作”和理性的计算之中,意在记录心跳的韵律和节奏感,以及出乎意料的异质和情感干扰,所导致的局部混乱和无序。万事万物都有自身的节奏,节奏就是生命线。该作基本宣告了马可鲁试图借用书写式的涂写颠覆作画的企图,还原身体命脉——心律,或者说是节奏。
对照马可鲁近作《抽象2015-1985》和1985年作品《得大篇》,马可鲁再次向观众展现出强大的思辨本能,这种本能一直贯穿其四十多年的创作历程,思辨意味着看法、警示、觉悟,作为一个批判型知识分子,马可鲁的绘画带着严肃、稳健、激荡的态度,色块笔触象征力量在凝聚,在运作。当马可鲁不再一味自我否定,就不再过多纠缠于画面本身,甚至绘画这一形式本身。如果说《得大篇》是老庄哲学“大道至简”的物化形式和文本叙事,那么《抽象2015-1985》更像是释重后的解脱,而艺术的创造与激情,让马可鲁愈发自信、通畅、灵动。
无题 画布油画 270X200cm 2015年
马可鲁的绘画
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活跃在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期的“无名画会”是中国第一个在野的艺术团体。它的活动轨迹要比“星星画会”更早,而且它的产生并没有受到西方现代文化和艺术思潮的直接影响。“无名画会”的一批艺术家们,执着追求“纯艺术”的观念,他们拥有彻底反学院主义和反体制的态度。艺术家们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使用了与当时主流的革命现实主义绘画完全不同的艺术语言,作品中出现了一些非常自由与主观化的用色及构图。在某种意义上,无名画会是60年代初到70年代之间中国最早出现的前卫艺术团体,在当时严酷的政治环境中,具备了一种独立与反叛的精神。“有名为天地之始,无名为天地之母”来解释“无名画会”名字的起源。”
脱胎于“无名画会”的马可鲁同时也是中国抽象艺术的元老之一,1982年初他与张伟、朱金石、秦玉芬、赵刚和唐平刚等人组成了一个新的绘画小组,开始探索比较纯粹的抽象艺术。这是对“无名画会"的超越,是形式主义艺术合乎逻辑的进步。这群年轻人经常在位于小西天新明胡同的张伟家中探讨和创作东方式的抽象绘画,后来顾德新、王鲁炎和冯国栋加入该小组,并多次在小西天新明胡同和团结湖的张伟家中举办半公开的小型画展。1982-1987年他们不间断地努力,这些艺术家组成了中国最早的抽象艺术观念的团体。
1983年已经开始抽象画实验的马可鲁不再满足于表现的抽象,想达到更简单的自我表现,想决绝地跟自然切断联系。他开始尝试借鉴中国传统艺术元素开拓中国式样抽象作品。在他的创作中试图将中国传统的水墨写意绘画与西方抽象绘画融为一体。早在80年代,马可鲁就有抽象水墨的实验,并常年坚持花数小时练习书法,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与陆柬之书《陆机文赋》都令他赞叹不已。这些具有传统意味的书法与水墨手稿渗透与影响着他日后的油画创作,并逐渐形成具有东方意味的抽象视觉语言。
马可鲁的这种创作形式涉及20世纪艺术的一个基本议题,即现代绘画中的线条及其书法性。英国史学家赫伯特•里德在《现代绘画简史》一书中正式提出了“书法性绘画”概念。书写性、线条的节奏、线性的图像结构、偶发的墨迹以及画面留白,这些书法的指标逐渐成为东西方共同的新语言形式。但不同于西方单纯地将线条和图形超越物象轮廓线或块面交界线的单一功能转变为开始具有相对独立的自我表现的载体。中国的抽象艺术表现出基于中国文化语境的个体存在感,既彰显出不拘泥于规矩或法度的活力,又呈现与中国艺术美学的内核,集含蓄内敛自然的意象、自由随意的动感及隐晦而悟性于一体的诗意语言。在朱青生先生在他的书中说道:“凡是真正懂得这种审美观念和艺术方法的人都能从其中体会到书法中讲究的文气和气韵,这种被寄托了个人精神与情怀的笔墨,是在西方抽象艺术体系中无法追溯的独特语言。”(朱青生《第三抽象论稿》)所以在中国传统基础上发展的中国抽象艺术,所追求的是一种精神化的抽象,形式已经变得不重要了,它不同于西方抽象表现主义和极少抽象注重不以造型为目的单纯笔画或简单物象去寄托人的感觉和精神,它侧重的关键之处于一笔中涵盖了人的精神承载,这种专属中国式的抽象艺术,与中国古代讲求的“笔墨”完全重合,即在消除笔画和色块作为形式所具有的表面、外在的力度之后,在笔画(笔)和色块(墨)本身内部融入和放进作者的个人修养以及作者对当下生存状态的感悟,马可鲁在追求这种境界过程中努力的将书法的特征在画面上让位于绘画性的视觉张力。他追求画面的单纯性,尽可能发现简化的潜能,让线条和笔触消失于无形,从而呈现出率真的意向。这是对审美理想的表现富于形象性、思辨性和哲理性的论述。它是有无相生,虚实相形,诗思谐和的生动图景。
关于璘宝轩
璘宝轩LinBART创立于上海,是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新晋重要力量。璘,意蕴为玉温润的光彩;这也是璘宝轩创立的初衷:为具有东方哲学思潮背景的当代艺术提供平台,并进行多样性的探讨。
画廊位于拥有渊源文化百年历史的黄浦江旁外滩22号,原太古洋行。通过与国内著名当代艺术家以及重要策展人、评论家合作举办高水平的艺术展览,璘宝轩努力推广当代艺术并发展当代艺术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