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艺术史讲座第八讲:戈勃朗——梦想成为画家的少年

首页> 展讯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5-10-08 16:53:47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艺术史讲座

“艺术与思想”2015年第八讲

戈勃朗——梦想成为画家的少年(The kid who wanted to be a painter)

主讲:克里斯托弗•戈勃朗(西班牙当代艺术家)

主持:朱青生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时间:2015年10月8日,18:00—20:00

地点: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2号楼(新楼) 111教室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协办单位: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

戈勃朗基金会

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艺术与管理研究中心

讲座海报
 

讲座介绍

继毕加索、米罗、塔皮埃斯之后的西班牙艺术大师来北大!

此次讲座是西班牙著名艺术家克里斯托弗•戈勃朗先生的艺术生涯回顾。克里斯托弗•戈勃朗1945年出生在西班牙,50多年来不断追求艺术, 现居住于西班牙和美国两地。其作品注重于对生活的理解,表现人类生命的个体、共存以及人类的价值的发展等观念。

如今, 戈勃朗先生的作品已在全球范围内造成影响。 他的职业生涯中有着许多里程碑: 巴塞罗那奥运会的奥运壁画(1992); 塞维利亚世界博览会的壁画 (1992); 亚特兰大奥运会的雕塑 <<亚特兰大的起点>> (1996); <<希望和平>>的物化作品 (1986); 千禧高峰会和千禧教堂的官方海报(2000-2001)等。

戈勃朗作品
戈勃朗作品
 

朱青生教授推介词(文章节选)

Gabarron的艺术是西班牙的最新的成熟果实。也就是说西班牙的艺术的传统:秉承理性的骨血,经过激情和烈火而煅烧出的形态,代表着西方艺术的一个方向和发展的趋向,最后就可能如此,好像也必定会如此。所以我们在Gabarron的画中虽然看不到委拉斯贵支、戈雅、毕加索、米罗和塔皮埃斯,但处处又融汇了西方古典以来的艺术脉络,就像中国医学中所讲的经脉,它是一种找不到物质形态的传承,虽然看不到流变的痕迹,但是却传达着能量和性格,也许这就是中文所说的一脉相承的涵义之所在吧。所以当Gabarron的作品来到中国在一个群展中展出的时候,立即就被中华艺术宫单独选出再次展出,从一群艺术家中脱跳而出,这是为什么呢?原因虽有多方面,不知是策展人在其中看到了西班牙特色、西方艺术传承的特征,抑或是与中国艺术极端对比的状况?

戈勃朗作品
戈勃朗作品
 

Gabarron的作品无论是油画还是雕塑,都被感觉到是一个人的肉身,各种社会和人生因素的激发和挤压之下产生的一个疤痕或者痣瘤,现在文化发展到什么程度,作品就会体现到什么程度。因此在其上看到的不再是象征的意义,而是一种生命的征兆。而这种征兆又带上了社会的母体的各种症候,焦虑、纠缠以及断裂、甚至是癌变都会在这个征兆中得到体现和显示。然而这个征兆是如此灿烂,像一朵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恶之花,在颓唐的瞬间放射出娇艳的美丽,一股恶香在黄昏接近夜半的时刻突然的释放,在不肯睡去的夜游人的血红的烛光之下晃动,然而这一切又被作者的情爱和母爱的温柔之情蒙上了一层和谐的面纱。所以它处在社会的某一个时刻出现的时候,既具有对这个社会的深刻性的揭示和显现,是一种对人性的反省和批判的反思的工作,但是这个工作的结果又被其形式的强烈的个性所统一,所以呈现成一个、或者一个个美丽的作品。

戈勃朗作品
 

艺术与思想系列讲座

自2009年开始,涵盖中国古代艺术、世界艺术、当代艺术研究三大方向。该系列讲座为配合2016年在北京召开的世界艺术史大会,设立“世界艺术史专题”,从具体问题展开,讨论“不同时间、不同地域的文化”。由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中国现代艺术档案、北京大学现代艺术学会联合组织,得到北京大学历史系的支持和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的协助,并不断获得各界的捐赠和帮助。期待大家未来给予“艺术与思想系列讲座”以及“世界艺术史专题”更高的关注!

戈勃朗作品
戈勃朗作品
 

简 介

 

相关展讯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