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质体:神话、叙事、想象——深圳e当代美术馆开馆展
出品人:景晓军
策展人:何桂彦
展览统筹:Kenna 曦予
参展艺术家:(按姓氏拼音排名)苍鑫、陈鸿志、康剑飞、邱黯雄、邱志杰、任小林、孙逊、孙良、谭恩、韦嘉、邬建安、魏青吉、魏言、徐跋骋、杨宏伟
开幕时间:2015年7月25日16:00
展览时间:2015年7月25日-9月10日
主办方:深圳e当代美术馆
展览地址:广东省深圳市福田保税区槟榔道文化创意保税园(原福兴大厦)一层
合作媒体:艺术当代、hi艺术、当代美术家、雅昌艺术网、艺术国际、99艺术网、艺术中国、搜狐文化
《去!吃火锅》 谭恩 布面油画180x200CM 2015
异质体:神话、叙事、想象
何桂彦
(一)
神话、叙事、想象能否成为新的关键词,能否与既有的艺术现象发生关联,能否为我们讨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新的切入角度——这正是本次展览所要思考的问题。中国当代艺术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与思想解放的浪潮中一道发展过来的,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如果分析当代艺术的艺术史上下关系,以及作品意义生效的内在逻辑,不难发现,在不同的阶段,主要是以二元对立的方式展开的。譬如,在20世纪80年代,大部分的作品均绕不开民间vs.官方、前卫 vs.保守、边缘vs.主流、精英vs.大众的方式。之所以会形成二元对立的叙事逻辑,源于在1980年代的艺术情境中,当代艺术与主流体制在大部分时间里保持的是一种砥砺与对抗的关系。1990年代的当代艺术除了强调前卫的反叛性外,还面临全球化语境下的后殖民思潮的侵蚀,以及大众文化、消费文化带来的冲击。此时,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身份、前卫艺术的生存策略、如何利用国际的展览机制等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中国当代艺术的蜕变与发展。故此,这一阶段,大部分作品意义生效的方式围绕本土化vs.全球化、东方vs.西方、文化保守主义vs.后殖民等话语展开。2000年以来,这种情况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方面,随着当代艺术完成了语言学的转向,而 80年代中期以来的线性发展的历史已趋于终结;另一方面,二元对立的叙事逻辑逐渐被多元化的标准取代, “去中心化”、“去政治化”成为了新的趋势。
二元对立的逻辑在既有的两种主导性的艺术史书写方式中得到了强化。一种是官方的、主流的、学院化的书写,它们以现实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为主;另一种是从民间的、反传统的、前卫的叙事角度切入,以文化反叛、思想启蒙、个人自由、犬儒主义等话语为主。当然,两种艺术史书写话语的背后秉承的是完全不同的文化立场。但问题也在于,难道这两种话语一定是非此即彼,完全分裂的吗?它们在排斥对方的同时,是否存在对话的可能?在彼此的拉锯与由此形成的张力中,是否会有一个中间地带?坦率地说,这两种话语均有自身无法回避的问题与历史的局限性。就以19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史的书写为例,如果按照既有的政治波普——玩世现实主义——艳俗艺术的线性发展推进,那么,那些致力于语言探索(如90年代的观念绘画与90年代中期的影像艺术)、前卫实验(如90年代中期的行为艺术)、身份政治(如90年代中后期的女性艺术、以身体作为媒介的观念艺术)等艺术现象就自然会被边缘化。
所谓的“异质体”也正是强调,在当代艺术界有一部分艺术家的作品是,既不同于那些学院的、官方的、意识形态话语认可的创作,也不是当下流行的、国际市场接纳的、趋于样式化的当代艺术。相反,它们摆脱了两种主导性艺术史书写的批评话语,从容地游弋在“中间地带”。同时,立足中国当代艺术自身的发展,将“神话”、“叙事”、“想象”作为本次展览的主题,一个基本的目的,也在于呈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中曾出现的一种不同于既有的社会学叙事、波普话语,以及犬儒主义为取向的创作现象与发展脉络。更重要的是,我们会注意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一部分艺术家,他们是如何立足于本土的文化逻辑,从中国的神话传说、民间文化、个人记忆,以及看似天马行空的想象中找到了艺术滋养,激发出了创作的灵感,进而形成了个人化的创作面貌。
苍鑫_奇花异草系列_木_2007_cangxin_exotic_flowers_and_rare_herbs_series_wood_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