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时间:2011年10月26日至10月30日
开幕时间: 2011年10月26日下午4点
展览地点:时代美术馆,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甲6号中环世贸D座35层
主办机构:新氧艺
艺术家:陈春木、黄一山、李超、李锐、卢征远、王岱山、臧坤坤
由多样化的图像勾勒多元化的现实
2011年10月5日 中国北京
“新氧艺O2art”首个年度项目“七•种:图像的制造与不安” 架上绘画艺术展,目光聚集于80后的艺术家群体,在筹备一年时间后,将于2011年10月26日至10月30日在北京时代美术馆举办。
“种”在文法与不同的语境中,蕴含着多重含义:种类,寓意着风格、类型的多样性;种子,是生命的旺盛与活力;种植,是探索与耕耘;而有种,则是文化从属中对个性在程度上贴切的注脚。对于图像的多样化来说,当代社会的发展促使它越来越成为人们了解世界、感知生命存在的最为直接的方式。关于视觉与图像,生于1923年的法国著名摄影师马克•吕布(Mrac Riboud)曾经一段语言中引述了13世纪一位权威的眼科泰斗的话:
“视觉,是心灵的一座乐园。”
在信息繁杂并伴随着不断刷新的内容、观念、情感不断衍生的时代中,图像的多样直接形成了感官的平台与媒介,而“读图”,则可以说是一种社会认知的缩影。
在当代艺术领域中,图像作为视觉的重要呈现部分,给观看者与评述者提供了了解创作者意图与思维的第一体验,甚至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就在新媒介与概念创作正大张旗鼓占据当代艺术创作的主要范畴中时,绘画依然保持着视觉符号清晰、鲜活、多变的特征。《New York》资深艺评人杰里•苏尔兹(Jerry Saltz)曾经对当代绘画的发展状况有过这样的论述:
“只有当绘画自被创造出来时提出的所有问题都被回答或是解决之前, 无人可以宣称绘画的死亡(也可译成绘画不死)。”
固然,艺术的核心价值体现于观点的阐述与情感的链接,这不仅仅体现在创作的呈现结果上。对于艺术的探讨,创作的过程与整体范围的归纳,亦显得尤为重要。本次以“图像的制造与不安”作为主题,该语引自《文明及其不安》(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1929),探讨的是特定历史文化时期及社会构成与个体之间的紧张关系。在弗洛伊德提及的现代文明期,这种关系体现为秩序与本能的冲突。而置身于当代艺术创作中,语境则成为了过度生产、后现代价值全面重估后创作者的尴尬与无力。这一问题在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中难免遇到,并影响他们对于媒介或方法论的选择。展览的目的旨在通过塑造图像、整理创作脉络与发现潜在关联为线索,局部地呈现当代中国年轻艺术家创作的形式与精神面貌。
同样都出生在1980年代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迅速的时代背景中,有着丰富的视野与相对平稳的创作积淀,参展艺术家陈春木、黄一山、李超、李锐、卢征远、王岱山以及臧坤坤的作品,或执着于某个生活的细节并进行精致的放大、或描述人文与自然的都会风景、或执迷于现代人行为所蕴涵的深层次价值、或臆造了自我内心世界的现实写照。当然,情感的涌动更多地是为这些作品所流露出来的“不安”进行了深度的诠释。而也正是这些情感,更能够嫁接起观看者们了解和感受出生于1980年代以来的艺术家们的创作内容、形式以及流连其间的生命力。
现象是为深入本质而做出的铺陈,这些绘画创造了多种多样情节与内容,它们或许风格、门类迥异;但作为一种齐集的呈现,精神气质的体现使观看者能够更为了解这代人真实的生活体验与个性化的表达。更加宽泛地描述,即是伴随他们左右的时代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