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胎换骨”当代中国书画“寻根”学术邀请展 暨黄庭坚诞辰966周年纪念书画艺术展
策展人:丁宝
学术主持:付爱民
展览时间:2011-06-28~2011-08-01
展览地点:黄庭坚纪念馆
主办单位:鲁慕迅艺术工作室
协办单位:湖北省美术家协会、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创新与产业研究基地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创作中心、和顺源(北京)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参展人员:鲁慕迅、刘荫祥、吴海浪、郝爱平、高坤水、李晖、曹渔、马顺先、吴冰、陈立新、徐立新、范琛、付爱民、许莹、赵东、赵盼超、蔡萌、丁宝
夺民族文化元胎,换时代艺术风骨
文/ 付爱民
“夺胎换骨”是宋代著名书法家、诗人黄庭坚提出的文艺创作理论学说,本意是指以新的语词对原句修正来重塑古人的诗意谓之“换骨”,或完全运用自己的个性语言重新遥追古人诗意的境界谓之“夺胎”。从更为宏观的艺术理论角度来重新诠释,夺胎换骨法就是指点艺术家在创作时如何与前人艺术经验对话、沟通的一种方法,强调民族传统艺术语言与当代艺术创作内在的血脉联系。重新解读黄庭坚的“夺胎换骨”思想,对于当下的中国书画艺术发展显示出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
摆在当代中国画画家面前的一个抉择是,我们的当代艺术创新还要不要传统?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我们的艺术创作应当如何去承扬如此巨大的传统资源?当然,如何描述我们所拥有的传统?需要更多的学者专门研究陆续给出一个更为系统的答案,这个工作和我们的艺术实践在最近的20年里恐怕是要相携而同行的。作为画者,我们所需要尽快思考和找到的途径,是如何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民族艺术传统精髓在当代艺术发展当中的作用,这里说的传统是我们现在所能够认知的传统。其实,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往往误读了传统艺术经验本身。早在宋代,尤其是北宋中期稍晚——民族艺术发展即将迎来一个鼎盛年代的酝酿时期,他们面对着一个庞大的唐代艺术传统和时代创新的压力,那时的艺术家已经在考虑如何解决这样一个难题,而黄庭坚的经验“夺胎换骨”是对这一艺术创新经验最好的注脚。钱志熙先生认为,黄庭坚是一位“艺术哲学家”,他的诗学理论体系已经在辩证地看待“学古与创新”的问题,并将这一批评视角转换为艺术家可有效操作的一种创作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