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生活> 音乐

野孩子乐队见证三里屯酒吧文化 音乐兴衰梦想不去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4-11-18 09:21:30 | 文章来源: 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野孩子乐队

野孩子乐队

2011年,野孩子原成员张佺、张玮玮、郭龙在云南重组了这支具有传奇色彩的民谣乐队,并于今年年初签约独立厂牌“树音乐”。今年,也正是小索去世十周年的纪念,新的野孩子重新上路,将从本月起陆续在西安、武汉、杭州、上海、深圳、厦门等城市举办“树生长的声音”巡回演出。野孩子从哪里来?野孩子为什么离开?又为什么在这时候回来?在后山艺术空间新修的录音室内,野孩子讲述着他们的故事。

野孩子乐队由小索和张佺两个兰州汉子共同创建。小索,原名索文俊,野孩子乐队吉他手、主唱。他生于兰州西固厂区,父母都是厂里的工人。后来,他看到张佺和乐队的演出,为之震动,随后他们组建小小鸟乐队,1995年又有了野孩子乐队。次年来到北京发展,成为当时“北漂”乐手中的一员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北京演出市场并不繁荣,即便商业演出都很少,更别提相对处于小众的民谣乐队。小索和张佺在三里屯开了一家名为“河”的酒吧。这个酒吧成为他们的大本营,也几乎成为兰州人乃至西北人在京的会馆。这里很快聚集了野孩子、小河、万晓利、吴宁越、王娟、冬子等一批中国最优秀的民谣、摇滚、实验音乐人。

野孩子乐队成员张玮玮回忆:“河酒吧就像某一类人的小沙龙,不符合这个气场的人坐不住,融不进气场里。酒吧里常有各行各业搞文艺的、写诗的、拍电影的、搞评论的。”

野孩子乐队的音乐受益于黄河上游民间音乐和地域文化的滋养。他们的音乐取材于西北民间,信天游、花儿、秦腔、维吾尔族民歌等形式都流淌在他们的音乐里。1995年,张佺和小索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沿着黄河的徒步旅行,终点是内蒙古。此后,野孩子的音乐可以用不插电的风格,独特的和声、配器来表现富有民间色彩的节奏和独具风格的演唱,在现代音乐和民间传统音乐中实现了有机结合。他们创作了《黄河谣》、《野孩子》、《敕勒川》等众多脍炙人口的民谣作品,是公认足以确立中国新民谣高度和标准的一支乐队。

作为乐队的灵魂人物,加上性格热情好交友,小索在圈内很受欢迎。郭龙形容他是乐队的“外交部长”。他回忆道,当时经常有外地来的青年来到河酒吧,晚了没地方住,小索就热情地带他们回自己家住。“无数人在他家沙发上过过夜,而且经常一住就是三四天。”

不幸的是,小索因长期喝酒被查出患了胃癌。2004年10月30日,小索没能抗争过病魔,离开人世,留给朋友们的是巨大的惊诧和悲痛。小索一走,野孩子也散了。

“野孩子解散以后,大家各有各的路子,住也不在一起,音乐的方向也不太一样。所以野孩子的重组其实是克服了很大的困难。但可能因为我们都是西北人吧,西北人有着家乡情结,喜欢抱团。”张玮玮说。

重新在云南组建的野孩子又吸纳了两名新成员马雪松和吴锐,他们也是从野孩子的粉丝变为乐队一员。野孩子的排练一直坚持一周六天,一天四个小时,雷打不动。乐队则恢复了最原始的五人阵容,并采用经典的双吉他双打击乐编制,人声多声部合唱也更为丰富和宽广。

虽然已经过去十年了,野孩子当年的那些歌迷并没有离开。郭龙说,野孩子的歌迷没有那种“半听不听的”,一旦喜欢上了就是“铁粉”。在野孩子解散之后,他们经常在网上发表怀念的帖子,甚至还对乐队成员直截了当地表达批评的声音。张玮玮说他最怕的就是看豆瓣上野孩子的“铁粉”骂他:“你变了”“你们对不起‘野孩子’这三个字”。今年野孩子复出在兰州、成都、南京等地举办的“大河之上”巡演,就有不少老歌迷前来,其中许多已经为人父母,带着孩子来到现场。

“野孩子不是那种花样繁出、跟着时代奔跑、踩着时代浪尖做音乐。在这么变化多端的时代里,我们还在踏踏实实、特别严谨认真地做音乐。”张玮玮说。但他也感叹,如今的年轻人比他们当年更加迷茫。“我们当时虽然迷茫,但还知道,自己不属于高楼大厦,就应该在平房里一帮人待在一起。但他们分不清,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希望他们能从我们的音乐里面找到一些让内心安定的东西。”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