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文化衍生品呼唤点金手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1-30 17:04:46 | 文章来源: 新华日报

“在这里买一件特色商品,就等于把苏州博物馆带回家。你看,这些丝巾、台历、折扇、瓷板画、T恤衫,它们的包装图案、设计元素、文化内涵都来自馆内藏品。”苏州博物馆利用馆藏品开发出各类文化衍生品,一年销售收入超过160万元。

“博物馆利用馆藏资源开发文化衍生品,在传播特色文化中,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苏州博物馆副馆长徐亦鹏说。这一“靠山吃山”的做法,引起了同行的纷纷效仿。与苏州博物馆一街之隔的昆曲博物馆、苏州拙政园、苏州历史老街平江路,都在尝试走自主开发文化衍生品的道路。

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情况是,由于大多停留在文物复仿制品、旅游纪念品的低端层面,博物馆文化衍生品开发同质化严重。国家文化部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各类博物馆虽然多达数千家,但文化产品年销售额达到1000万元的只有区区5家,与国外知名博物馆动辄上亿美元的文化衍生品收入相距甚远。在南京,各类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有50余家,但令人眼睛一亮的文化创意产品寥寥无几。

“国内外知名博物馆专门组建有创意产品设计团队,相比之下,我们苏州博物馆的研发能力还很弱,目前仅有3名设计人员专职从事产品开发。”徐亦鹏介绍,在专业人士的“点金手”下,一些知名博物馆的文化衍生品早已延伸到服装、玩具、家庭装饰、音像书籍、网络游戏、食品饮料等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比如,以文化创意产业闻名的台北故宫博物院,仅是利用馆藏品“翠玉白菜”,就开发出超过200种的文创衍生品,仅此一项年销售就超过2000万元。江苏博物馆众多,平均每20万人就拥有一座博物馆,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如何依托特色馆藏资源,形成规模化的文化创意产业,对于加快推进我省文化产业大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坚持创意优先,是博物馆文化衍生品取得市场认可的前提。”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联合会会长汤钰林表示,文化创意产业要注重创意与实用性的结合,将产品开发融入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把那些摆在玻璃柜里的文物,“变”成生活中必备的日用品。对于初次走向市场、缺乏相关经验的博物馆来说,不妨引进社会力量,建立完整的市场化、品牌化运作体系,实现市场销售、设计开发、产品推广的专业化操作。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