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天堂还是海市蜃楼?
香港是中国艺术品市场壁垒的一个例外,这里仍是同一个开放的市场按照英式规则运作,商业似乎是蓬勃发展——东西方资本联结的地方。但在今年香港艺术展之后,《金融时报》曾发出过质疑的声音,文章提到“之前期待值很高的中国大陆收藏家,虽然他们出席艺术展,但并没有大手笔购买,许多作品还是卖给了美国人或者欧洲人”。貌似除了像《纽约时报》提到的一些“高调”的例外之外,大陆收藏家更坚定地选择大陆市场,而西方收藏家则更倾向于适宜的市场中心。
此外,西方拍卖行在香港的存在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拍售西方艺术品。苏富比和佳士得在香港就很少拍售西方艺术家的作品,而是销售那些在中国比较有市场的,比如中国画、手表、珠宝、酒等等。在香港,韩国首尔拍卖行作为一个冒险引入西方艺术业务的拍卖行,最后落得鱼死网破的结果,创纪录式的遭受专场拍卖完败。
支付问题
四月,香港苏富比玫茵堂瓷器拍卖会上的很多高价拍品流拍(尽管拍卖结束后卖掉了一些,而且拍卖行决定在10月再拍一次)。有猜测说门庭遇冷的原因之一是拍卖行对于多个拍品要求预先存入高额存款,这可能是对之前许多中国买家均未在赢得出价后完成支付报道的应对手段。艺术市场博主Nicholas Forrest罗列了五个中国买家不能及时支付拍卖行的潜在借口。部分原因是投标人的过错(如现场不想输而意气用事的投标),其他原因则包含换汇和国内银行转账过程中出现的滞后。Forrest提到解决这类问题的最简单办法是,拍卖行在拍卖前就提出大户买家存款要求,但他也表示这种额外的预防措施会显出对中国投标人的不太尊重,这就可能导致客户的流失。
巨型泡沫?
Forrest还讨论了近年来中国当代艺术家作品在拍卖会上频频拍出高价的问题。他指出在中国影响艺术品价格主要有两股驱动力:第一是长期赞誉积累和其作者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第二是拥有当时炙手可热艺术家作品能产生的溢价。第一种是价格和真实价值的长期驱动力,这也是伦勃朗、毕加索、沃霍尔等人的作品为什么总是会在拍卖中拍到高价格的原因。第二种是不可能长期持续的,是一种时尚主导性艺术泡沫的标志。就像Forrest所说,“由于社会地位和威信的价值不能量化,而且这种价值无法本质上附加于艺术作品,而且目前支付给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价格其实仍然停留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之上的。”价格是随着流行和投机资本多寡而时起时落的。
在葡萄酒销售上也可以看出这种趋势。中国正迅速发展品鉴世界上最好的和最稀有红酒的热潮。彭博和《金融时报》都报道过在拉菲市场上的潜在泡沫,并指出昂贵的法国红酒在中国的需求也将是一个泡沫。6月《金融时报》报道说Liv-ex 100红酒指数显示在过去三年里红酒的价格增加了40%,2010年波尔多酒价格更是在Liv-ex 50指数大幅上升,已超过标准普尔500、黄金和原油指数(57%红酒指数对标准普尔13%,黄金的35%,原油的20%)。葡萄酒市场,跟艺术市场一样,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全球经济衰退。同年香港取消葡萄酒和烈酒的进口关税更是助长了中国红酒市场的繁荣,但不知道鉴赏家们肯为750ml葡萄酒支付数十万美元的做法还能持续多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