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曾军】再往下问一个问题,这样的一种新的观念,其实他跟以往做一个VI或者做一个固定LOGO,其实他的难度在哪,你的工作体会他最难的一点是在哪?
【西蒙·曼希普】我想最重要的一点是控制欲,我们想设计师都是有非常强烈的控制欲的,在现在的发展趋势之下我们会变得非常复杂,如果我们在方方面面都要按照自己的要求去进行的话。所以现在我们面临最大的挑战我是觉得,设计师应该非常按自信地去把自己的设计放开手来做,让人们去玩。比如说我们在做一个三星的项目当中,我们的内容就是制造一些玩具给人们去玩,人们非常开心,用户体验非常的好,因为我们是创造了一些具有创意性的东西给客户去体验,他们喜欢这些产品,所以他们会去用。而这种体验形式会比我们单一地去告诉客户,你应该怎么样做,会来得更加直接、更加有活力一些。你更加鼓励用户去体验我们的产品。所以在这种设计的实施过程当中,我们应该把“独裁”这两个字放弃掉,而更多地去放手。
【主持人:曾军】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作品,同时我也很认同这样一个观点,就是现在我们在做商业的这种项目的时候,更多的希望有些互动的参与性,就是我们的受众也可以参与到你这个项目,当然这个需要很多的技巧和方法,同时也需要客户给到你这样的一个空间,我个人非常喜欢他的作品,非常有趣。
另外一个问题想问一下珍妮弗,纽约对于我们中国的很多设计师来讲可以说一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但是作为您在纽约工作的一个设计师来讲,您会关注比如说欧洲或者是亚洲的其他地方的一些设计的发展,或者说你们关注的兴趣点是在哪方面。
【珍妮弗·金农】实际上我们在关注的是整个的国际的这种设计的市场,同时我的合伙人鲍比是原来诺基亚的设计师,他在英国诺基亚的总部工作了两年,所以我们更关注的是整体国际的视野,不会专门去集中在某一个区域上的设计。他们所关注的点是整个的全球的一个市场性的设计的东西,而不仅仅只集中在比如说在延展上我只集中在某一个观众上面,或者是只集中在某一个国家上面、民族上面,不是的,我希望能够让全球的能够关联在一起,能够有一个完整的设计的概念。所以对于我的经验来说,尤其是我这一周在这里进行一个GDC的评审工作,同时我之前也会看到一些中国的设计,比如说亚洲的设计,在这种网络上面或者是媒体上面都会看到。我的个人感觉是,在中国的设计可能比在纽约的设计要看起来更加国际化一些。就像说在纽约的这个设计,看起来更加的封闭一些,而且全是英文的,你看不到其他语言的表达方式。但是在深圳,我所看到的深圳本地设计竞赛里面,竟然还能够看到英语方面的设计,而且最重要的是我感觉比在纽约看到的东西更加国际化一些。
【主持人:曾军】挺意外的。接下来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一下白培耕先生,之前在我们的竞赛领域我们叫RGB一类过去是没有的,新的技术或者是新的媒介他会不断地在影像当中有运用或者是艺术创作里面有运用,这一次我们也设了这样一个类别,同时有几个小的分项。虽然据我所知这方面投的作品并不是很多,但是就我知道您的领域更多偏重于在新媒体,交互装置的这些,同时您也在中国和纽约之间来往,也工作了很长的时间,我想你个人对于在纽约工作或者是在中国工作所接触到的设计方面你自己感觉有什么不一样?比如说你接触到的像有一些商业项目,像有一些是你在做教育,在教学,你个人的感受这个纽约跟北京和上海之间他们有什么不同吗?
【白培耕】上海对我来说比较商业化,北京可能比较政治化,我认为纽约会介于两者中间,当然北京上海和纽约三者都是非常具有创意性的城市。所以说我们认为RGB系列还有新媒体的应用,对于本次参加GDC是非常有好处的,可以看到在很多的演变过程中媒体都得到很多的这种应用。你在纽约看到的可能还不如在深圳看到的那种国际化,因为深圳你可以真正的看到很多不同文化交融的东西。不管是品牌形象或者是怎么样,大家都是需要有交流的,就使合作变得非常重要,每个人都会有每个人这样的一个技巧,但是他们会用设计语言来进行沟通。所以不管你使用什么样的工具,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你是如何想的,大家是如何来互动的,不管是一个很轻松的话题或者是一个很严肃的话题,很重要的就是大家要彼此来交融在一起。
【主持人:曾军】我想代观众问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给虾名龙郎先生的。您说自己是一位不善于计划的设计师,但是很重视直觉,这位观众他说因为我感觉我自己也是属于这类人,所以他想问,不善于计划在中国中是否会带来一些麻烦和困扰,您是如何解决的?
【虾名龙郎】我刚才讲说我今天没有什么计划性,虽然这样讲了,但是其实还是有一点点计划性(众笑)。昂贵大家说了很多关于品牌建设方面的一些内容,当然我很认同一些观点,但是大家全是干那一件事情的话我觉得也没式意思,所以我就稍微改变了一下方向和角度。创意的工作是这样的,基本上将一些想法提炼出来概念化,然后按照这种脚本的方式去演绎一个内容,这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方式。但是对于我来说,我更加重视这种直觉。
【主持人:曾军】现场观众你们有没有什么问题可以提问。这个问题是问给两位的,一位是珍妮弗,一位是西蒙的。他说一本书叫做《大数据时代》,在这里面提到大数据的概念,在你们的国家设计师在设计品牌的过程当中,大数据是否对设计有巨大的影响,你对设计大数据之间的观点和看法是什么?
【西蒙·曼希普】大数据时代其实在伦敦也是我们讨论的一个热点,其实在近期我们最想做的两个作品,是关于怎么样用数据来进行品牌形象设计的。其中一个我们是用一个数据来进行一个品牌形象的识别。大家如果进入我们的网站的话,可以看到如果我们的数据在变的话,我们的形象、图像也是在变的。所以在网站上会有一个非常大的眼睛,如果在这个眼睛上面有新的客户进来,他的客户数据库不断地改变的话,眼睛也会呈现变化的形式,可能是大小的变化或者是颜色的变化。例如为IBM做的一个设计,IBM客户流量不断地增加或者是减少,就会造成这一个品牌形象图像的一个改变。
所以现在我们也试图去寻找一种方式,去把这些大数据以及原始的数据融入到我们的品牌形象设计当中,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尝试,而且这种尝试会变得更加互动性,而且是反映了最近的一种趋势。在未来还会有更多类似的设计出现。
【珍妮弗·金农】数据对于我的想法来说可能有两种不同的用法,第一种像西蒙说的那样把他视觉化,用数据来构成一幅完整的设计。另一种,这个数据有可能会影响到我们整体商业上的预算,这个商业上的预算也会影响到我们对于商业整体上设计的概念和影响未来线路的发展。设计这个东西是非常需要尤其是在这种数据支持的情况之下,设计是非常需要用心的,要有单量才能去做到的。有的时候你可能会像西蒙一样把他直接视觉化了,但是有时候会像虾名龙郎先生说的,我觉得是对的,我的感觉是这样的,我就跟着我数据的直觉直接走下去就可以了。
【主持人:曾军】第二个问题是想问西蒙,在体验经济时代,个性化消费的需求是否意味着消费群体的多样化和细分化,您刚刚说到最好的品牌具有垄断地位,在这种发展驱使下,垄断品牌如何应对这样多样化的体验需求,新晋的品牌如何突破?
【西蒙·曼希普】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现在我们也非常注重体验性的设计,其实在我们公司的另外一部分(除了SomeOne还有另外一个叫Some??公司)在负责体验设计这一方面。体验设计当中他是以客户为中心的,而且会变得非常复杂。就像我刚刚在演讲当中说的一样,如果我们把创意做得非常正确的话,我们可以做得非常好,比如一个品牌的品牌形象当中可能会涉及到一个时空的概念,或者是会涉及到好或者不好的一方面,比如说我们去乘坐南方航空的飞机,我们去进行这种体验的话,会有体验得好的也会体验到他们服务的缺陷。
这种体验设计就是把这个服务当中比较好的一面提取出来进行放大,并且把这一个优势作为把他们塑造成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品牌。对于一个传统的大公司来讲,他们大部分是非常注重体验性设计的,这一点对他们非常重要去保留好新的和老的客户。如果对于一个全新的公司来讲的话,我觉得体验设计是非常有用的,因为一个全新的公司可以用他自己的新产品去做一个体验设计,他在这个体验设计当中会得到非常好的回馈,这对于他们去改进产品是非常有好处的。
所以我们在做体验设计的时候,当然也要像我在演讲当中讲到的一样,我们要跨越LOGO、跨越颜色的界限,去做更多的事情。
【主持人:曾军】这个问题是:每当你创作一个新作品时,怎样才会使他达到完美,创作时要考虑什么因素呢?我刚刚初入设计行业,或许这个问题有些幼稚,但是他想问一下。
【西蒙·曼希普】又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谢谢你的提问。在回答您的问题的时候,我是想我们在做一个项目的时候需要考虑非常多的选项,我在演讲当中也提到过,那就是不要你一个人单独去做。你应该去融入一个集体,这个集体越来越好。因为在我们的项目实施当中我们也是集合了非常多的人一起来工作,这些人可能他没有任何的商业设计的从业经验,他们可能是来自各行各业的,可能是音乐家、建筑师,也可能是诗人。但是这种合作会让我们非常兴奋,让设计师或者是让行外的人都非常兴奋,因为我们会有非常不一样的意见体现出来。我们得到了不平常的意见,然后也会得到一个非常出色的结果。所以我的建议就是:不要自己一个人独揽所有的活,跟大家一起共同工作。
【珍妮弗·金农】我也想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你首先要去了解和去知道、去懂得你为谁在设计,只要用心地去服务他们你就会变得很完美。
【西蒙·曼希普】另外一点我补充一个,如果想要成为一个完美的设计者的话,那可能欲速则不达。在我们一个作者他做的一本书里面说到,如果要成为一个完美主义,像一个天才乔布斯那样的话,成为一个行业的专家至少要10万小时,差不多工作十年。所以您可以慢慢来,有十年的时间进行努力,我相信您可能在更短的时间内能够成为专家。
【主持人:曾军】有一个问题想问所有的评审嘉宾,这个问题是:我们GDC有一个口号是“影响中国未来的设计”,其实我倒不是说影响中国未来的设计是什么,我更关心的是什么因素会影响未来的设计,或者什么因素会改变设计或者是产生一个新的观念,请每位嘉宾简短地说一句有关这个问题的回答。
【白培耕】比如说对于年轻设计师来说,我们真的是要放眼未来。回顾设计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设计的历史是不断地变化的,也不断地演化的。我本身认为比如可塑形(音)设计和交互设计都会影响到设计的未来。放弃一切的比如品牌设计等等(音),我们还是想到一些智能的设计,比如一些智能的手机,他加入了很多的应用和智能方面,他可能就会影响这个设计的未来。
【王序】这句话我昨天在评审的现场感受最深,我不知道其他的评委有没有感觉得到,“影响中国设计的未来”,虽然在评选的时候往往在最关键的时候犹豫不决了,因为他可能会影响中国设计的未来。所以昨天我在现场里面看到最明显就是这一点,就是在决定这个作品是否要能够获奖的时候,评委们往往显得会比较犹豫,所以我觉得他们确实是非常负责任的。
【西蒙·曼希普】其实我在设计领域从业有二十多年了,在这二十多年里面,实际上我发现设计领域的变化并不是特别的多。如果说要讲到变化的话,可能是两点。一个是渠道方面的改变,我们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化。比如现在我们会有脸书、会有推特、会有微信、V TALK(音),另外是我们的速度越来越快,我们整个设计的步伐会越来越快。但是我们的宗旨没有变,因为我们始终要记住是要为人而设计,所以我们的创意都是围绕人来开展的。我并不担心如果技术的发展会让我们的设计变得复杂还是怎么样,因为我们还是关注“人”这一个主题。
【珍妮弗·金农】我们对于想像还有创意来说每一个人都是有他自己的价值的,对于一个很重要的一点是,当我们去问一个人“你想要干什么”的时候,他说“我想要月亮”,我们所有人脑子里都会想像火箭飞船的样子。如果他说“我想要音乐”,我们每个人可能都会去想iPod。创意则需要你所有的想像,所以就请你保持你自己的想像,去想像未来的样子,那才叫未来的设计。GDC做到了。
【虾名龙郎】作为品牌塑造来说,未来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与他们不同的一点是,我想说的是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去考虑,这种勇气。我觉得单纯凭理论很难创造新的东西,考虑很多的理论,然后在这个理论基础上去做很多的相互的辩论和探讨,然后把自己的能量放在这个上面,然后去考虑创造什么东西。与之相比,我觉得其实不用去管那些,什么都不想,随着自己的心去做点什么,我觉得这也是很重要的。其实这个是比那种去重视理论的做法更难的一种做法,什么都不去想,没有任何的思考,然后让你画一幅画,你觉得画不出来,那可能就画不出来了。虽然可能你觉得画不出来什么东西,但是假如说你必须要考虑这些,然后就动手来画的话,也许会产生出什么意想不到的东西出来。
刚才听了大家讲了很多关于品牌塑造方面的知识,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学习,但是我想提示一下,其实不用去考虑那么多,把自己所有的能量集中在一个自己喜欢的领域,然后什么也不想去做、去实施,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创作方式。
【主持人:曾军】这个活动到现在我想接近尾声了,我本人代表深圳平面设计协会、代表GDC组委会,感谢今天到场的各位著名的嘉宾评审,昨天他们一整天的工作非常辛苦,今天又是一大早过来赶到现场。我想他们的辛苦工作,明天下午4点钟开幕的GDC竞赛展览,你们可以到现场去看一看最终的结果。晚上7点钟有一个颁奖晚宴在隔壁的洲际酒店,我希望大家都能够去参与一下我们设计师的一个盛典,所有的荣耀都会在那一刻最终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