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摘要:
1、程大利老师
看了方索这次的参展作品,让我想回到艺术的原点讨论问题,方索受过艺术学院的专业训练,但他作为画家想突破“术”的束缚,往艺术原点走,艺术不是做出来的,不是可以求新出来的,艺术是生出来的,长出来的,修出来的。
时代在发展,艺术也需要发展,任何情感、才华的东西都要跟一定的规律性结合起来才能传承下去,例如交响乐、古琴、中国书法等,但是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会束缚了自身的天性需求,主题性创作、主体性要求等等这些都会异化艺术、扭曲艺术,会产生言不由衷和心不在焉的艺术。康有为说过:何为故意的高境?真、普、简。其中的“真”,就是内心深处对于外界的感知,并不是经过理性思考就可以达到的。 在另外4位并没有受过专业美术教育的原生艺术创作者的参展作品中,我看到了这种“真”。张森是个很有天赋的小伙子,但是他以后的艺术路程该怎么走?需不需要上美院?这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2、唐亮
我对张森的作品比较有共鸣,经过与他本人的交流,发现我们有很多共同的喜好,例如都看了很多二战时期的故事和纪录片。我觉得艺术品更像是镜子,每个人站在艺术面前,不仅折射了作者的想法,也反映了自己的想法,有时更像是照妖镜,我在画中看到了我想看到的东西。
对于方索的作品,让我觉得很新鲜,我的第一反应是怎么画出来的。很多艺术家反而畏惧艺术,很多人是为了传承而传承所谓的艺术,我觉得那就已经不再是艺术了。
3、张艳波
我把法国艺术家方索先生,和三个孩子、一个退休女工,放在一起做展览,显得似乎有些怪异,但其实他们有着很多共同点,特别是他们任由作品自行涌现,根本不在乎被怎样解读。方索先生有着专业的美术教育背景,但他的这组参展作品却在打破用色常规,相对立于学院的既定规则,他在追求一种最自然的状态下的色彩实验乐趣,就像最古老的生物都是通过变化自身的颜色来适者生存一样。另外四位比较特别的参展艺术家被定位成“原生艺术创作者”,并不仅仅因为他们没有受过专业的美术教育,就像程大利老师刚刚说的,他们的作品本身就像从心里长出来的,丝毫没有矫揉造作,我相信最自然的个性表达,才更能贴近人类文化基因积淀中最共性的东西,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本能,而不是本能性的创造。
我从“原生艺术”中发展出了“原生创造力”这个概念,既适应于原生艺术,也是当代艺术目前所迫切需要的。国内媒体,特别是艺术类媒体,对郭凤仪受邀威尼斯双年展事件的持续喧嚣,中国的当代艺术家们向威尼斯双年展组委会讨说法等等,这些真的需要我们反思,我们应该安静自己的内心,拿出更多精力放在艺术创作本身上来,如果内在的原生的创作冲动和极强的表现张力相辅相成地呈现在作品之中,那么还需要太多的外在的社会性的运作或者炒作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吗?别人就算注意你了,也未必会对你的作品本身有印象。
原生艺术,和当代艺术一样,都是艺术形态的一种表达,只不过原生艺术的创作者有些特殊性,他们通常没有美术教育背景,可能是天文学家或者数学家,也可能是普通的工人、农民,或者是特殊精神状态的群体,但他们的作品却具有一种颠覆常规的极致性和自由性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更接近艺术创作的本源状态。
4、方索(François Bossière)
我不是原生艺术家,但在创作中确与他们有很多共同点,我只是尽量遵循自然的要求,如果规定束缚太多,艺术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自然要求康定斯基发现了俄罗斯农民的艺术,也让大家开始认识原生艺术。很多人都在讲自然,但其实真正懂得自然的艺术家并不多。
5、梁安娜
原生艺术兴起于几个欧洲的精神病学家,他们从自己的病人那里发现了一些夸张造型的作品。后来曾被德国纳粹的鼓吹者们看重,并举办了“Degenerate Art”,也即“颓废艺术”展,在展览中,精神病人的作品和康定斯基、毕加索、克利、梵高等人的作品悬挂在一起。自此,艺术视野明显被放大了,让.杜布菲的作品和收藏巩固了这一趋势,他于1940年左右正式提出了“原生艺术”的概念,并在连续出版物《原生艺术笔记》中介绍推广。
至于郭凤仪事件,我想是因为长征空间把她刻意包装成了当代艺术家,而不是原生艺术家,所以才引起了中国当代艺术界的强烈反应。但在欧洲,郭凤仪一直是被界定为原生艺术家的。说一下我自身的感受,太多艺术家是根据环境来决定自己的创作的,而原生艺术家永远忠实于自己,中国实在太讲究实用性了。艺术是平等的,但是需要天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