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忠升摄影作品展《日出·日落》西五艺术中心展出

时间: 2015-12-30 16:51:43 | 来源: 艺术中国

首页> 资讯> 展评

展览现场

西五艺术中心于2015年岁末推出旅居纽约的青年艺术家顾忠升摄影作品展《日出·日落》。展出艺术家两年来的新作,包括《日出之前》与《日落之后》、《Hot Pink》、《尘》、《纽约》、《冷月》等系列摄影作品及影像。媒体人顾博担任本次展览的策划, 与刘睿女士联合策展。

“白日与黑夜永不并存,但在某个瞬间,他们能够相遇,我透过光纪录、塑造了时间的呼吸,又通过人造的灯光还原了现实的节点。”

光是世界上重要的能量,光塑造美感,构成空间。英国著名建筑师理查德·罗杰斯说: “建筑是捕捉光的容器,就如同乐器如何捕捉音乐一样。”光是顾忠升观念摄影系列作品的重要媒介,他的摄影作品关注时间与空间的四维变化和物象在这其中的微观表达,一切都在这看不见“光”中。

 

顾忠升创作语言的演变与他近年来跨国界的游历不无关系。当更多人被动选择迁徙的时候,他却已经带着主动性,跨越国界辗转四地。代表作《日出之前》与《日落之后》即是他生活的真实经历,此处的日出又有他处的日落,同时也暗含时间永无止境之意。时间在思维中变化,顾忠升由此引发出自己的“四维语言”。

出生在边境小城吉林延吉,在北京求学,之后辗转到东京,三十而立后他踏上了飞赴纽约的廊桥。不同于90年代初的出国潮,那时,文化差异的悬崖让他们仅仅为了生存而打拼,他们的疑问是: What can I do?,当纽约的大小街区都可以看到中国面孔时,网络已经实现世界互联,顾忠升成为他们的一员时,他的疑问是:What should I do?。

早期奔赴海外的艺术家经历时代浪潮,他们带着更多中国记忆进入西方。到了顾忠升这一代,身处文化和信息相对开放的时代,却面临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以他为例,他的文化自觉正是在海外生活时不经意触发的。

迁徙沿途的风物,让原本就有着诸多不确定性的顾忠升,心里累积了数不清的疑问。刚到纽约时,因为时差,日出日落对于他带着一种迷思,让他像只无脚的鸟,抓不住头绪,他每天在日出日落时都用镜头记录下周遭的一切。早期记录的是好奇,渐渐地,他开始探求更为精微的世界,通过小到颗粒的物质,找寻情感的粒子。

当这个开关启动时,阅读的记忆被唤醒。顾忠升拨开记忆的迷雾,在抽丝剥茧中,发现了自己的“四维语言”。而这种语言是他交流的工具,也是其身份的代表。寻找她正是在寻找灵魂的归属,他的路径很特别,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并不存在程式语言的束缚,各个系列之间是跳跃的,也是迷离的,在与不在之间,游离在她的周围。

时间与空间的“四维语言”与他的血脉相连,给予他养分。这种认知,来自80后成长的特殊性,他们跨越国界,兼容并蓄,中西方文化都可以转化为自己的能量。阴晴圆缺的月亮、纽约的城市心电图,带着一种探索性,凭借对色彩的敏锐,他把心情加入到色彩之中,带着一丝好奇,一种暧昧,他用镜头记录下他的探寻之旅。

顾忠升早已跨越语言、地域、文化的障碍,开始按照自己的感知寻找时空的语言。这种语言或许是中国传统,也或许是时代变革,对于80后来说,现在更为享受的正是这种探求的时候。

艺术家 顾忠升

作为一个华人生活在纽约,我把摄影当作我真正的母语。我尝试探索摄影作为一种交流工具的更大可能性,所以我希望我的视觉语言更简洁而抒情。我试图拍摄人们视线以外的东西,一些对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更具有穿透力的影像或者它仅仅是我们的记忆或想像。它真实存在,不因形式的抽象而抽象、极简而极简。

——艺术家自述

尘系列 I I 03,艺术微喷,160x106cm, 2015

极简的视觉形象及抽象的色彩渐变让顾忠升的摄影作品里充满了安静的狂想气氛。他对于构图及色彩的掌控力弥漫在微妙色调的空间中。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既抽象又可“触摸”的对视关系。

——《芭莎艺术》编辑齐超

日出之前,艺术微喷,91x91cm, 2014

“你的作品自然而然地引领我走入惬意的夏日午后。即使在凛冬,它们也会给感官带来无限的温暖和幸福。”

——LensCulture评审会

日落之后,艺术微喷,91x91cm, 2014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