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绘画

从“新英文书法”看书法的海外传播境遇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4-02-25 12:45:45 | 文章来源: 艺术国际

二、书法在海外传播的挑战

回到前文,当我走在中外各种古老而神秘的非遗项目面前,我在想两个问题:一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将如何看待这些凝聚了人类智慧与心血的文化形式;再是,已经申遗成功的中国书法在外国举办类似的展览,外国人会怎样看?

显然,我只能回答第一个问题。面对林林总总的外国非遗项目,感叹时代变幻太快,担心它们行将消失。世界曾经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在全球化趋势下渐次消亡,比如在生活上无论是居住环境还是饮食结构,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那样雷同。从器用角度看,时代会抛弃一切的技术落伍者,但附着在各文化遗产载体的文化精神,是否也应该如羊皮纸、电报、传呼机那样当然地被淘汰?多年后,那些在本土消失的东西,如麋鹿、印度佛教、中国唐代建筑,是否可以幸运地在英国、中国和日本京都等地“昨日重现”?抱歉,这是一些令人伤感的话题。

当下基于网络平台的新媒体艺术及娱乐形式,已占据了绝大部分人的业余生活,西方曾经风光一时的绘画早已不是主流,影视明星、时尚达人、政治强人或许才是普通民众茶余饭后的主要内容。就艺术而言,强调多感官享受的综合艺术门类如影视、游戏开始一枝独秀,艺术逐渐变成了娱乐、娱乐又变成了享乐并交给身体各器官的各种感觉。传统的文学、绘画等单一感官的门类开始走下坡路。书画家的知名度,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多局限在圈子内,而李小龙、迈克尔·杰克逊、鸟叔已成为世界文化符号。因此,思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书法文化如何在海外传播并分析其机遇与挑战,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显然,中国书法要扩大在海外的影响,试图像西医、西洋画、西洋音乐那样在中国顺利登陆,首先得面临诸多的挑战和意想不到的困难。抛开其他不说,交流的语言就是一道坎,是用英语,还是用汉语?文字方面,中国书法难免涉及到汉字,某些外国朋友用毛笔在宣纸上写上几笔还像模像样,但一题款就花样百出了,他们的名字可是英文字母呐!无论是书写的字体,还是在平面纸张上的书写顺序,都堪称天壤之别。而外国人对结构、笔法、章法的理解,将是长期而且困难的。

在成都非遗公园的国际书法展上,陈列现代书法作品的几堵墙面有很多视觉化倾向严重的书法,有的是外国友人的作品,给我的感觉像是抽象画。我对11岁的女儿说,这是外国朋友的书法作品。她睁着大大的眼睛,不相信这就是书法,因为这与她在书法课上用毛笔写出的字完全没有关系。还记得参加中国书协举办的某次培训,某老师带我们去展厅看作品,一见到老干部和外国友人的书法作品,马上就叫我们走开。问:这是为何?答曰:看多了,眼睛会被污染。显然,这个话稍微重了一点。其实,在那些对书法传统了解较深者的眼睛里,书法不是写字、不是实验性的当代书法,更不是抽象画。因此,尽管传统书法与当代书法两个圈子的人有所重合和交集,但是貌合神离。毕竟,所追求的东西完全不一样。比如,现代书法大黑大白的构成、势如破竹般的书写力道、墨迹斑斑的画面、不好识读的朦胧文字效果,与传统文人坐在窗明几净的书案边,平心静气地书写的尺牍书札完全没有关系。喜欢汉文化的外国人在练习书法上有两个极端,一是如中国小学生在写字课上那样的亦步亦趋,再是把书法加入绘画因子,喜欢使用颜色、讲究点线面的构成、将文字进行抽象和变形,甚至追求甲骨文那种字与图、写与画的完美结合。

而今,有人开始创办“世界”、“国际”等字眼打头的书法协会,估计其初衷是想扩大书法艺术的国际影响,试图如WTO(世界贸易组织)、IMF(世界货币基金组织)那样具有世界性。据笔者了解,某些国际书法组织基本上就是几个人的一时兴起而已,连国内的知名度都不高,更何况在有着语言与不同文化语境的外国?但愿,这不是“出口转内销”的惯用市场做法。

就目前的情况看,书法在海外的传播并不理想,很多时候不是艺术自己“走出去”,而是政府和好事者“送出去”。另外,某些做法并不可取。比如,将书法神话,对道、气、太极等进行玄之又玄的发挥;再如,有些书法家穿白色对襟,须发飘飘,口叼烟斗,在丝竹之声的配合下表演,一如同江湖上的神汉和仙娘婆,这种书法创作融表演、音乐、舞蹈甚至巫术于一体,搞得神乎其神。这类装神弄鬼的做法在国内已遭到批评,在国外却受到某种程度的鼓励;还如,某些书法家为了更好地“出口转内销”,开始在国外砸钱办展、打广告。另外,能否如孔子学院那样,将完整的中国书法教育体系移植到国外并产业化?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思考。但我认为,即便是利己利他的善举也要好事办好,不能操之过急。

各民族的艺术都有一定的地域、人种和时代因素,也有相对的恒定性。因此,文化的交融与冲突不可避免。如前所述,书法在海外的传播将面临着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

     1   2   3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