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绘画

《’85与一所艺术学府》将于中国美术馆举办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11-21 10:48:59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由国家近现代美术研究中心、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美术馆主办的《’85与一所艺术学府》将于11月22日于中国美术馆5层展厅举办。

国家近现代美术研究中心成立以来,致力于促进与推动近现代中国美术的研究、传播和推广,积极组织相关学术项目,挖掘、征集和整理近现代的重要美术史料。中心策划组织年度学术研究展,展示有关20世纪中国美术最新研究成果,并展开研讨,深化研究。2013年中心联合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美术馆推出了题为“’85与一所艺术学府”的学术研究展,展览于11月22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该展览聚焦于1985年前后浙江美术学院所发生的一系列艺术事件,以作品与丰富的文献资料展示八十年代艺术新思潮在这所艺术学府中的发生与发展,匡正人们对八五美术新潮的简单化理解,在对历史情境的重构中,多维度地再现那场艺术思潮的历史成因,并试图在20世纪中国艺术现代性的整体脉络中,探讨艺术运动的历史与社会意涵。

改革开放以来,以“’85美术新潮”为开端的当代艺术在新时期中国社会的持续变革与演进中发生、发展,直至今日已然蔚然大观。近三十年过去了,如何对当年的艺术现象所蕴含的艺术理想与社会意识进行历史性解释?其关键之处在于厘清启蒙与新潮、本土和国际、艺术运动和艺术实验等问题之间的复杂关系,也需要从二十世纪“艺术运动”的历次发生中重新建构“’85美术新潮”的艺术史脉络,在“当下”和“当年”交织着的历史文化情境中重新认识它的价值和意义。为此,展览分为“历程”“论争”“突围”“新潮”四个单元,深入考察1985年前后这所艺术学府内外的艺术意识和现实情境。“历程”单元回顾了1928年杭州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创建之初就展开的两个影响深远的艺术运动,一个是以院长林风眠为首创立的“艺术运动社”,积极推动了现代艺术创造与社会启蒙,一个是“新兴木刻运动”的中坚力量“一八艺社”,他们投身于救亡与革命的进程,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文艺的创生与发展。这两个艺术运动反映了艺术家面对社会现实与革命政治的两种姿态,在此后数十年的艺术史进程之中此起彼伏、交相攻错,演绎出二十世纪中国艺术宏大的历史篇章。“论争”单元以1985年《美术》杂志第九期刊登的一篇题为《浙江美院的一场辩论》的综合报道开篇,展出了1985年浙江美院毕业展中的多件作品,以及当时那场影响全国的毕业答辩的详细纪要,展示了在1985年这个历史节点上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观与现实观。“突围”单元以丰富的文献和作品呈现了1985年前后学院内部的一系列探索与实验,展示出“开放”与“解禁”是如何历史地将中国艺术的命运与学院主体的实验粘联在一起,学院的艺术家们如何以其创造、实验的精神,从种种因袭中突围而出,开辟出一个全新的艺术空间。如果说“突围”是发生在学院内部的艺术实验与探索,那么,“新潮”所展现的就是一场波及面更广的艺术运动,该单元由赵无极油画讲习班、万曼壁挂运动、“’85新空间·池社”、“厦门达达”、“红色幽默”、“最后的画展”等几个部分组成,重新勾画出当时以浙江美院为策源地辐射全国的“’85新潮”的生动画面。

今天,将近三十年过去了,“八五”已成为一个专有名词,来代表1985年前后的艺术新潮运动。而1985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具有一个重要的历史特征,即它始终围绕着学院发生并发展。在西方艺术世界,学院艺术已经处于相当边缘的地位,而在中国,最具创造力的艺术家们却大都与学院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在国内众多的学院中,浙江美术学院在1980年代的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这一方面基于国立艺专以来的“艺术运动”的传统,另一方面也是由于1980年代学院那种开放的国际视野和深刻的批判精神,更是由于学院所一直秉承的民学思想和实验精神。而如何彰显这种民学思想和实验精神,并在当下语境中彰显出其中的正能量,是本次展览将85’与学院的关系置入近现代美术史研究的基本动机,并展开讨论在今日中国艺术的文化语境中,学院如何推动艺术创新等问题。

“’85与一所艺术学府”展览开幕之日正是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国立艺术院的首任院长林风眠先生113周年诞辰纪念日,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林风眠谈艺录》和《林风眠长短录》也同时发行。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