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众批评家西安抨击艺术批评怪现状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9-12 15:34:31 | 文章来源: 西安晚报

如今,中国美术界是谁在掌握话语权?什么样的批评才是真正的艺术批评?批评家的职责究竟是什么?前日,国内众多艺术批评家聚集西安,讨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思路、属性、得与失、价值标准等问题。不少批评家认为,当下批评界存在吹捧多批评少,虚伪声音多真知灼见少种种怪现状。在他们眼中,提不出问题、没有思想价值的艺术批评,正在对艺术本身产生危害。

真正的艺术批评已失去一席之地

当日,鲍栋、陈孝信、付晓东、顾丞峰、贾方舟、刘淳、鲁虹、皮道坚、彭德、孙振华、杨超、俞可、赵力、朱青生等40余位国内知名美术批评家汇聚西安美术馆,坐而论道,评点、热议当代艺术及艺术批评的种种话题。在一些批评家看来,艺术发展离不开艺术批评,不过在当代艺术等领域,批评正在经历一种怪现象:真正的批评基本缺失,各种吹捧文章却铺天盖地。

“艺术批评在当代文化批评中失去一席之地,但有趣的是一方面在衰败,一方面又无比的热闹。无数的批评家日夜不停地写作,无数的文学家、哲学家改行来做批评,无数的艺术家在批评家的策划下粉墨登场。”第七届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轮值主席陈孝信觉得,弥漫在当代艺术圈内的批评,以追逐功利、商业化的批评居多。他对记者表示:“批评标准的混乱,给当代艺术造成了很大伤害。这一类批评不专业、没有学术见地、没有理想。很多批评文字不过是在帮投资人击鼓传花,比如今天吹捧谁的作品极有价值,明天再说某人更具大幅升值的潜力,循环往复,就这样把一批艺术界的明星造出来了……”

艺术批评被金钱和人情绑架

“当艺术圈越来越像一个名利场,面对市场环境,有时批评的声音在不自觉地依附名利,资本参与使批评的言辞变得疲软,但现状如此、改变很难。”一些批评家代表不客气地说:“艺术批评正在被人情和金钱绑架。”

西安美术馆馆长杨超表示:美术批评在上世纪80年代曾有一个短暂的十年辉煌期,当时的批评状态很自由,批评家发出来的声音也是真实的、多元的。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艺术批评的纯洁性受到市场、人情干扰。没有好的社会环境,导致一些批评不再探讨学术。

圈内人士认为,艺术批评界还有一个怪现象—吹捧远远大于批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批评家告诉记者:“在某些批评家笔下,每一个人都是大师,每个人都能在艺术史上留下重重一笔,每个年轻人都有望成为大师。总之,这类批评文章对艺术家极力吹捧,避重就轻,将其根本不存在、或是很小的优点极力放大。放眼艺术界,九成艺术家的研讨会都沦为吹捧会。当批评家喜欢吹捧,艺术家高兴接受吹捧时,实际上是双方都对自己不尊重了。杨超表示:“比如被吹捧文章造出的所谓艺术界的猫王、狗王、牛王,容易引起观众的错误判断,容易误导那些不懂艺术还想进入这一行业的观众,容易给一些‘艺术皮条客’、艺术家批评家在中间盲区活动提供便利。”

网络活跃人人都是批评家

专家认为,多年来,批评家走马灯似的来往于各地,但大家都觉得真正的艺术批评几乎为零,人们几乎听不到专业的真知灼见,艺术品所谓的价值只能依靠口传,这都是病态的现象。

陈孝信认为,真正学术的批评很弱势,投资人不欢迎,学术批评的声音被阻隔,社会大众也没有艺术领域的话语权。在年轻的批评家杭春晓看来,如今的艺术批评一直扮演着两种角色,要么是艺术创作的保姆,对艺术创作做出说明;要么是教父,对艺术创作进行指导和引路。但真正的艺术批评应为大众提供独立的文化层面的思想资源。“艺术批评应当是独立的思想过程,面对世界提供新的看法和理论。并不是提供说明,继而向公众宣传推广艺术作品和艺术家,对结果做服务。”

著名批评家、西安美院教授彭德表示:如今微博微信更加活跃,人人都能当批评家,讨论也更加透明化。也有一种声音认为,其实业余批评家能够更尖锐的面对一些艺术界的问题,而批评家始终与艺术家“打成一片”,批评的穿透力反而会降低。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