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三问民营“美术馆” 路也迢迢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8-23 14:29:45 | 文章来源: 99艺术网

如果从1991年炎黄艺术馆的成立开始计算中国民营美术馆的发展历程,至今有二十年时间,90年代,继炎黄艺术馆之后的成都上河美术馆、沈阳东宇美术馆、天津泰达美术馆,这批由中国地产经济孕育的产儿构成了中国民营美术馆发展历史上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回看早期的民营美术馆,基本上属于灵光一现,在馆藏、学术研究及展览上有一厢情愿的理想主义热情,却又缺乏可操作的持续性方案。

现代意义上的“美术馆”是一个有机系统,从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到收藏、学术研究、展览、公共教育与服务,再到艺术衍生品开发乃至咖啡馆、书店的建设。进入2000年后,以今日美术馆为代表的第二波民营美术馆热潮拓宽了对“美术馆”的认知,致力于打造真正意义上的美术馆“系统”。犀锐艺术中心、上海多伦美术馆、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南京四方美术馆以及外资引领的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先后成立。然而十年间,第二波民营美术馆随着今日美术馆频繁的人事变动迎来了高开低走的两难局面。

这十年的路程可以称为民营美术馆的“建馆年”,而“经营”美术馆被逐渐意识到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或者说民营美术馆背后的“主”还没有准备好打这场“持久战”,大量的物资、人力消耗使当前的民营美术馆陷入泥潭,无暇顾及“美术馆”的本体价值。

馆藏、学术研究及公共教育与服务,能否确立关于“美术馆”的这三个核心命题,决定了第三波民营美术馆的方向和出路。

原成都上河美术馆馆长陈家刚

一问:馆藏体系是奢谈?

“馆藏”是美术馆和博物馆硬实力的直接体现。对于仅有十余年发展历程的民营美术馆来说,谈“馆藏体系”是件奢侈的事。90年代的上和美术馆,陈家刚邀请了张晓刚、周春芽、方力钧、叶永青等担任艺术委员会成员,举办了一系列学术性展览,冀少峰在谈到这个时期的民营美术馆时,从展览的学术性以及馆藏层面仍然给予了充分肯定。

对于2000年后的民营美术馆,朱彤认为除了“龙美术馆”之外,馆藏体系是个奢谈。在当代艺术市场调整、资本大量撤出的时候,刘益谦每年扔能甩十个亿用于美术馆的收藏,资金实力让龙美术馆保持了坚挺的姿势。正在展出的“亚洲线索——首届龙美术馆亚洲当代艺术馆藏展”或许将成为中国民营美术馆首个低调又奢华的展览,这样的展览显然是经过了精心的学术策划。

就民营美术馆过去十年的收藏思路来说,大多停留于与艺术家的合作层面,当然还有靠出租空间留下来的不少作品,而这样的作品也很难谈得上什么经典意义。

南京的四方当代美术馆,曾经给公众描绘了一个关于美术馆梦,据前馆长朱彤介绍收藏有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约700多件,还有国外艺术家诸如威姆德沃伊(Wim Delvoye)、奥拉维尔 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奈良美智(Yoshitomo Nara)的作品。但是距离四方美术馆许诺的开馆日期已经过去整整两年,朱彤也转战到一个发展思路完全不同的综合性的艺术中心。

至于引领民营美术馆热潮的今日美术馆,藏品由三部分组成:今日美术馆公益性收藏、今日国际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的当代艺术收藏、今日美术馆代管的藏家非卖品。在8月份刚刚结束的今日“珍品馆藏展”中,除了方力钧、岳敏君、张晓刚、谭平等艺术家之外,似乎今日没有拿出更有分量的牌。早在2007年的一次馆藏展览中,今日就大打4F牌。馆长易数,藏品依旧。

当然,要求一个十年的美术馆拿出丰厚的馆藏体系,实属幻想。但未必不能提醒那些觊觎美术馆文化的地产商们,入行需谨慎,美术馆是个无底洞。

1   2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