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民营美术馆:方兴未艾中待解的课题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1-08 10:58:42 | 文章来源: 东方早报

美术馆作为高端的公共文化设施,以往历来由国家兴办,而今上海已有一些已开放或正待开放的民营美术馆,一举改变这个格局,其意义不仅在于丰富了城市文化生活,还在于参与锻造了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积淀长链。放眼全国,都市化较为成熟的北京和上海走在了催生民营美术馆的前列。这表明随着民间财富的增长和文化意识的觉醒,一个超越或补充行政性构思,由社会力量兴办高端公共文化设施的时代正在到来。然而,与欧美不同,民营美术馆在中国土地上是一个新生事物,诞生之后如何生存、发展乃至塑造闻名中外的品牌,将产生一系列理论和实践上必须面对的课题,迫切需要主办者和理论界共同探索,根据国情和环境予以清晰破解。

民营美术馆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应该按照怎样的标准运作?

据我所知,多年前文化部曾制订过详尽的中国造型艺术博物馆(美术馆)规则,但只针对国有的美术馆/博物馆,尚未考虑到日后纷纷崛起的民营美术馆/博物馆。毫无疑问,国有的美术馆所拥有的资源民营美术馆不能相比,如果要求两者同等配置、同样运作,显然不合理,也做不到,会使民营美术馆失去存在的独特性。但同样显而易见的是,有一些在世界美术馆历史上形成的基本宗旨和功能,无论国有还是民营的美术馆都应该遵循,否则也无法称其为美术馆。这些悠久的基本宗旨和功能包括:对本国本民族文化艺术进行甄选、展示、保存和传播,与各国各地各民族文化艺术进行交流和介绍,向社会大众提供均等的艺术教育和享受。这些基本宗旨和功能决定了美术馆无论其所有制是何种形式,都必定是公共性和公益性的,哪怕最私人的性质也概莫能外。

当民营美术馆在中国竞相而起之时,明确以上基本宗旨和功能,对于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非常重要。这并非要求民营美术馆的功能要像国有美术馆那样大而全,它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在学术选择上灵活地做强某一方面,办出自己的特色。民营美术馆较少受到行政架构的束缚,较少受到宣传任务的指派,有着宽泛的改革自由度,在坚持基本宗旨和功能的前提下,有条件探索高效的、有活力的美术馆发展新路,这正是人们对它寄予的期盼。

民营美术馆将如何处理与艺术市场的关系?

艺术责任、艺术品格的追求,与维持日常运作必须承担的经济压力,似乎是始终伴随民营美术馆的一对矛盾。在中国的现实环境中,不乏有的美术馆与画廊混淆界限,将一些展览变成炒高画家作品价格的手段,导致美术馆的性质发生异变,最终丧失社会地位和信誉的事例。与国有美术馆相比,民营美术馆缺乏政府补贴的经济支持,也较少行政制约和社会监督,因而更容易产生试图将美术馆变成营利平台的“失格”现象,这恐怕是它在今后发展道路上的一大诱惑,也是一大致命隐疾。

按照国际社会的界定,美术馆超越艺术商业而独立,永远只对国家和民族的艺术历史负责,这是它与营利性的画廊的根本区别。在这方面,瑞士的Beyeler美术馆具有参照性。这座创立于1997年的私人美术馆,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因创造了首屈一指的观众访问量,被公认为瑞士最成功的美术馆。在访问中了解到,它的成功就在于让藏品远离市场。Beyeler美术馆在社会外界的评判、干预与监督中思考自己的位置,谨慎地维护自身形象,认为私人美术馆的运营应坚持其单纯性,如果把多种功能交合在一起,将会减弱声誉和降低功能。正是这一点,使它赢得了公众的尊敬。诚然,资金来源是中国的民营美术馆无法躲避的难题,欧美相同机构解决这一难题的方式除了寻求政府资助,还普遍地成立董事会或基金会,向社会募集资金,这就要求把私人美术馆置于社会结构之中,与拥有财富的精英阶层共享共建,而不是看成一己私有。这是值得中国的民营美术馆研究和吸取的。

1   2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