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70后一代是抽离中心的一代吗?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8-09 09:29:24 | 文章来源: 艺术国际

有一种观点认为,当代绘画中的70后一代正在表现出一种抽离中心的自我特征,这尤其表现在70末和80后艺术家身上。这个观点认为,新一代艺术家不再抵抗或者归顺主流,而是表现出一种可爱化、自娱自乐、自我满足的离中心主义倾向。持这个观点的评论家针对的主要是年轻的前卫艺术家群体。这个群体曾经是被认为最有前卫精神和前途的一代,如今似乎变得黯然失色,既没有艺术地位,也没有影响力。

这个观点所描述的现状是客观而准确的。但有所不同的是,在我看来,70后一代对“中心”的“抽离”其实并不存在,因为70末和80后一代从来就没有进入艺术界的中心地带,所以也就无所谓“抽离”了。这个观点在一些60后艺术家那里得到印证,他们也认为,60年代生人的艺术家大学或刚刚毕业的时候,正值中国当代艺术从矫饰中走出,向前卫的现代主义艺术过渡的时期,老一代艺术家正力图恢复传统,更年轻更前卫的一代还远没有出现,因此他们得以相对轻松地登上变革的舞台。换句话说,在他们刚刚走出美院的时候,中国当代艺术正好给他们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因而,他们成名远比现在70末和80后的艺术家容易。70后一代的艺术家走上社会时,已经到了90年代中期,此时正值艺术市场方兴未艾之时,80年代的理想主义与“崇高感”|被“玩世”、“波普”、“艳俗”等新思潮所消解,哪些画家走红、,哪几张作品卖大钱了成为最热门的话题,与此同时,原本权威的全国美展等国家级展览也正在失去原有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这让70后一代的艺术家感到无所适从。他们在美术院校读书时所接受的教育是理想主义和正统的,但当他们走出校园时,所面临的情境却世俗和玩世不恭的。

实际上,70末和80后一代的年轻艺术家并不缺乏60年代艺术家的勃勃野心和艺术理想,只不过社会环境变了,多元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使得过去一统天下的官方艺术逐渐失去中心地位,市场经济的触角也无处不在地伸向了艺术领域,处于核心之外的艺术家和艺术掮客,正力图通过各种手段抢夺官方艺术退出后所丢弃的空位,而他们所要抛弃的“中心”,正是现在即将成为边缘的官方艺术。70末和80后艺术家很清楚这一点。这几年到漂在北京的艺术家数不胜数,你问问谁不是怀着成名成家的野心来到这里的?否则在地方上工作、创作,不但生活有保障,创作环境也会安逸的多吧。在北京,那么多艺术家每日为吃喝拉撒奔波,过着拮据不堪的日子,难道都纯粹是为了自己的艺术理想?

多元的社会观念和社会结构,造成唯一权利中心的逐渐消失,过去的那种主题性创作,现在已经引不起年轻一辈艺术家的兴趣了,这不必过于担心。令人担心的倒是,如何形成自己的“风格”,并把这个“风格”变成商标,再进行无限制的复制,成了很多年轻艺术家的主要创作方式,这个方式的潜在规则就是与过去的那个中心尽可能地远离,先通过反叛的形式和大量复制的方式彰显自己的面貌,引起关注后再设法进入另外一个正在形成的权利“中心”,或者就干脆再被体制招安(比如方力钧、张晓刚等人)。这样,一旦有某一个艺术家获得了成功后,就会有一批年轻或不年轻的艺术家积极跟进,这就是为什么艺术市场总是会刮“××风”,画商总是会一拥而上买某一个艺术家、某一类风格作品的原因。

所以,70末和80后艺术家的抽离中心也许只是一种策略,可能是主动的,也有可能是被逼无奈。因为,在他们身上,并不能看到我们所需要的对于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宏大目标,更多的是浅尝辄止和小富则安的小资性格。其实,他们并不甘心做可爱状,他们的状态也并非仅以自娱自乐、自我满足就可概括,他们也有野心,只是没了气魄和执着。

陈明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