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在场的艺术:包林《状态2008-2010》油画展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1-13 14:32:02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包林作品:葵

包林作品:人物

包林作品:事件

包林作品:周边的风景

包林:真实是不确定的美

杜大恺:理性与激情

陈丹青:索性画画

在场:艺术家介入社会的存在方式

 

作为学院当代艺术的代表之一,近十年来,包林在运用水墨、油彩、丙烯等媒材表现人物和风景的绘画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最近他的水墨艺术参加了在美国加州大学美术馆举办的《中国当代艺术新浪潮》展,引起广泛关注。包林的作品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这来自于他以个体生命在场,或以鲜活的直觉与体验方式,描绘当下生存场域中的事物与普通人的存在,表现不同层面的人的生命状态,其作品为学院语境中的当代艺术吹来一股清新而具精神活力的自然之风。

包林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1980年代初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1986年公派留学到法国学习,他在法国九年,一方面从事绘画创作,另一方面从事艺术哲学的研究,获得巴黎第一大学博士学位。他在法国创作的静物及风景绘画具有自己的特征,一直坚持在古典写实与现代写意这二两种相悖的语言形式中往返,进行融合性探讨。例如他的油画静物造型坚实,刻划细致,吸收夏尔丹静物与古典写实油画技法,而油画风景则多用蓝色、绿色和红、黄等鲜明色彩表现蓝天、树木和山丘,用几何性语言构成景物,多少受到后印象主义画家塞尚的影响。这种往返使他能够深入了解西方油画语言,为他回国后从事当代艺术教育和绘画创作打下了双重基础。

包林近年来在绘画的不同门类和不同媒材方面均作了探索,如速写、素描、水墨画、油画、丙烯画、版画等。特别是他的油画与丙烯画创作,则引向了自身所处的场域与事件,他认为艺术的当代性在本质上具有批判和反思的特点,是一种当代的现实主义艺术。他对现实的理解是“我们能用感觉触摸到的一切”,包括周围的客观事物、媒体、图像、物品等,并对此做出反应和判断,主张“写生”的概念应该由此扩展。例如他以“事件”为系列的一组油画作品,以灰色为基调,描绘侧翻的列车、装卸货物的吊车、巨大裂口的水泥路面、硬着地的飞机、挤压变形的小汽车等,这些作品具有他的水墨画中单纯的色彩和模糊虚幻的手法特征,被表现的这些物品事件,让人觉得似曾相识,也让人记忆它们,并自发去理解它们的存在及意义。

包林近几年创作了一批风景油画。他画葵,是以他在北京怀柔的工作室园地自己栽种的向日葵,他观察到向日葵并非人们所说的总是“向着太阳”,从而拒绝杜撰关于葵的宏大叙事。他画的葵借用了中国花鸟画中折枝花的构图形式,截取几枝或独枝向日葵的叶片与葵花加以表现,葵花下垂而呈残态,背景用蓝色或红色与黄色,花叶或显飘洒,或呈凋零。作者没有刻意再现葵花欣欣向阳的俗套,而仅仅是表现葵走向凋零的生存状态。包林的另一些风景画则更带有意象特征,概括表现其居所周边的树木、房子、远山、田野或开发的景象,用涂绘的方式大笔挥写,这是一批带有水墨书写性质和表现性特征的意象风景油画。

在人物画创作中,包林用油画和丙烯各画了一组作品。他的油画人物带有探索性和试验性,例如《自恋》,表现一年轻时髦女郎,跪在黑色地板上,弯腰将脸部放在白色的复印机上,进行自我复制,表现“自恋”情态。这张作品黑色的地面、黑色的短裙、黑色的头发,与白色的复印机和黄色的短衫形成鲜明对比。其他作品如抱着婴儿的女子、脱衣妇女、行走的胖女人和带手套的女子等,均展现各自的存在状态,没有过多的意蕴,回避叙事,只是一个个在特定时空中呈现的生命个体。用丙烯在纸本上画人物,更是不画头部与脸面,有意忽略他们的像貌特征,只强调他们个体的存在和运动过程,记录下他们生命的一个顷刻。这批作品画的速度较快,大笔挥扫,忽视细节,抓住大的形体造型和动势,具有强烈的表现性特征。

从中央工艺美院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庞薰琹、张仃,吴冠中等老一辈艺术家对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庞薰琹曾在1930年代初发起决澜社,推进中国油画的现代主义进程。张仃在1950年代至1960年代借助毕加索、马蒂斯、莫迪格利阿尼的手法,结合中国民间艺术创造了一批“毕加索加城隍庙”的现代水墨画。吴冠中则将“形式就是内容”的这一现代艺术原则贯彻始终。包林从这些前辈艺术家那里获得了力量和自信,艺术的探索和创新永无止境,但他认为他的绘画更需要关注当代境遇,他说:“在观看了前卫的现代主义艺术和跨界的后现代艺术之后,我的一只眼得投向马奈之前的西方绘画原典,另一只眼则会投向中国文人画的写意和洒脱,但我的立足点在当下,正因为当下的存在多显渺小和脆弱,所以我才选择了记录性的和表现性的绘画语言,让个体的生命彰显在场的那些基本价值”。

2011-01-13

 

1   2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