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瑛
两岸四地艺术交流展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以往的展览会事先确定一个主题,让不同地域的艺术家围绕这个主题进行创作然后再展览,从而显示出艺术家的差异和共性。此次何香凝美术馆推出的“1+1”展览打破了这个模式,让两个来自不同地域的艺术家组合进行创作,他们以地区为单位分组后随机挑选组合,之后,每一组合将根据主题展开自己的交流活动,将“交流”的过程与结果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呈现出来。
10月18日,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速配”在何香凝美术馆上演。来自内地和港澳台的艺术家们用这种接近于游戏的方式共同筹划一场地域之间深度交流的艺术展览。
筹划一场“1+1≥2”的展览
先天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经验使深圳在两岸交流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何香凝美术馆在2008年推出了“两岸四地艺术交流计划”,通过对内地、香港、澳门、台湾四个地区艺术家的关注,展现四个不同地域的文化共性和个性。在这一计划的推动下,何香凝美术馆于2008年和2010年,分别推出了“出境”和“蝴蝶效应”两个展览。作为一个长期进行的艺术交流项目,该计划将在明年3月推出一个名为“1+1”的展览,关于这一项目的讨论会10月18日在深举行,与此前单纯围绕一个主题展示四地艺术家作品不同,此次展览将主题设立为“交流”概念本身。
项目将邀请四地共17位艺术家参加,其中包括14位艺术家和两个设计师组合,他们以地区为单位分组后随机挑选组合,即每一组合的艺术家均来自不同地区。之后,每一组合将根据主题展开自己的交流活动,将“交流”的过程与结果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呈现出来。最终互相合作的两位艺术家为一个命题创作三件作品:一件合作作品和两件各自的独自创作作品,这样“1+1”不再是一个定量的算术运算结果,或许会呈现“1+1≥2”的效应。主策展人冯博一把这个特殊的展览筹划方案戏谑地称为艺术“速配”。
“艺术速配”打破传统交流展模式
速配就是迅速地搭配。在百度词条里,“速配”一词是指通过电视红娘节目,或者通过网络互相认识并最终交往促成年轻人恋爱的方式。而在此次何香凝美术馆组织的“深港澳台艺术交流计划”中,来自不同地域的14名艺术家和两个设计师组合以“速配”的方式结成对子,未来的半年,他们将深入交流,通过共同创作的作品呈现四个不同地域文化的共性与个性。
内地、香港、澳门和台湾,这四个地方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在文化传统和语言上没有障碍,但由于地域和近现代历史的原因,在文化上产生了一些差异。过去的交流展大多是确定一个主题,让不同地域的艺术家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创作,从而显示出差异和共性。而“1+1”展览打破了这个模式,让两个来自不同地域的艺术家组合进行创作,这种交流可能更加深入,也可能合作不下去。第三种可能是在交流的过程中产生一件很别扭的作品。主办方要求各创作小组自行交流创作作品,同时记录沟通过程中的所有文献数据。即使因为沟通无法进行下去,也应以不能完成的状态呈现合作交流的作品形态。无论如何,冯博一希望真实地呈现交流的过程和结果,“我们希望这个展览能体现出四个地域的差异和互相之间的联系,而绝不是单纯的由一个工作室到展厅的简单移植。”
年轻前卫艺术家参展
本次活动给了艺术家相当的自由,他们可以在讨论会上观看别人的作品,然后自由地选择合作对象。这次参与展览的都是近年来活跃于国内艺术界且其创作有着强烈实验意义的艺术家,一方面,他们大多比较年轻,大部分是80后,另一方面,他们先锋前卫,大多从事跨媒介艺术创作。比如来自台湾的22岁女生单凯悌,今年刚从大学毕业的她是本次展览最年轻的参展艺术家。虽然年轻,她在台湾却名气不小。她曾经穿着性感薄纱、蜷入七个透明大冰柜拍成七支影片,这些冰柜包括宿舍、酒商、蛋糕店、快炒店、刨冰店、意大利面店、超级市场等,拍摄过程引来民众围观,也引起激烈争议。这一次她将和来自北京的赵赵合作创作作品。当然,不是那个写小说的赵赵,而是用鼠粪制作艺术品的艺术家赵赵。
四个地域尽管文化传统相似,但参展人也有多元化的差异。比如来自澳门的苏约翰,就是澳门籍的葡萄牙人,他学的专业是建筑,但兴趣却在当代艺术,曾经代表澳门参加2009年的威尼斯双年展。在本次展览中,他的合作对象是台湾艺术家何明桂。
而参加此次展览的设计师组合Trilingua和设计师刘治治,分别来自香港和北京,他们将共同完成对本次展览海报、出版物的设计。
据悉,艺术家和设计师们的7件合作作品和平面设计,以及14件个人创作作品,明年3月将在何香凝美术馆的6个展厅共同展出,此后,将赴香港、台湾进行巡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