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您的位置: 首页 > 热点关注 > 绘画

混在艺术圈的女人,很难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11-20 14:21:47 | 文章来源: 搜狐文化

 

不会再有第二个你:影视作品中的女艺术家

正如我们前文所言,影视作品想要截取的,就是上面我们提到的那些敢于挑战和冲破惯例的女性艺术家,为什么总是女性创作者?因为从事创作行业的女人与常人面临的问题一样甚至更多,但她们可以以人生和创作作为突破的方式,甚至极端的方式。普通人称之为“戏剧性”,这就是许多女性艺术家的传记被改编为电影的原因。

《Carrington》(卡林顿) 1995年,英/法

据真事改编的传记电影。美丽的女画家多拉.卡灵顿(Dora Carrington)和作家列顿同是伦敦最有名艺术圈子Bloomsbury的成员之一。Bloomsbury是由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姐妹主办的艺术沙龙,成员包括小说家福斯特、伦纳德•伍尔夫(弗吉尼亚的丈夫)、画家和艺术批评家罗杰•弗赖伊等。卡琳顿十几岁就已是非常有前途的年轻画家。她十八岁爱上列顿,一位男同性恋作家,生活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一切都围绕着自己的爱人,这种选择影响了她的生活和艺术事业,她画画既不为名也不为利,只是出于一种情趣和爱好。当列顿不幸病逝,卡琳顿就像选择自己的画风一样,采取极端的激情策略——自杀身亡。

这是一部关于如何选择生活的电影,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选择决定了个人的命运。卡琳顿选择列顿,只不过宿命地把生命的必然消失提前了若干年,正如后来投河自尽的弗吉尼亚•伍尔夫。

《seraphine》(花落花开)2008年,法国/比利时

向来独来独往的中年妇女萨贺芬路易(友兰达•梦露饰),样貌平凡,平日在杜佛夫人家帮佣,靠打扫和洗衣维生,下工就画画。收入微薄却将所赚的钱都花在画材上,为了让色彩更逼真,她甚至用一些“独家配方”调制颜料。她喜欢在短暂的休息时间亲近大自然,从生活周边收集土壤和动物的血,甚至搜括教堂烧融的烛脂来制作“独家配方”颜料。

一天,在杜佛夫人的晚宴上,致力提倡“素朴艺术”的德国收藏家威翰伍德,惊见萨贺芬被丢在墙角的画作,当下便买下赛哈芬所有的画,并且鼓励她继续创作。得到伍德的慧眼赏识,萨贺芬更努力的画出一幅又一幅佳作。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打断了一切,伍德被迫逃离法国抛弃萨贺芬。不放弃对绘画的喜爱与对艺术的坚持,赛哈芬独留小镇,在战火和惊恐间持续作画,始终不曾背弃自己的信念。1927年,战争结束,伍德也回到法国与赛哈芬重逢再续前缘,但是成名后的赛哈芬,却渐渐迷失自我,陷入疯狂…

《Camille Claudel》(罗丹的情人)1988年,法国

Camille是极具艺术天份的少女,与罗丹忘年相恋。但是,他们之间疯狂而布满激情的爱,带给她的是多舛的命运。在混乱的后半生中,她陷入孤立,并很快陷入极度贫困。砸毁了曾视做生命的大部分作品,把自己反锁在门窗钉死的屋子里。最后,在精神病院里孤独生活了30年后,她死了。直到今天,我们仍不称呼她的名字卡蜜儿•克劳黛,女性对情感的偏执,是不是生理意义上造成的?否则怎会引得人做出种种自毁之事?我希望有生物学家可以解答。

《Fur: An Imaginary Portrait of Diane Arbus》 2006年,美国

影片改编自Patricia Bosworth在1984年出版的关于黛安娜•阿巴斯的畅销传记小说。黛安•阿布斯被誉为20世纪美国最优秀的摄影师,她以拍摄让人厌恶或不安的人群著称。黛安的摄影艺术真谛在于让观众透过她所拍摄的对象,去思考命运与悲剧,思考自己与他人,思考正常与反常的界限。影片虚构了她和一个她作品中出现的多毛症患者男人之间诡异的感情,以之为她进入自己独特艺术大门的开端。生活中,黛安自1969年与丈夫离婚后。在艺术学校学习时,黛安结识了著名女摄影师莉赛特•莫德尔,她被后者在作品中所表现的不雅元素所深深吸引,开始学着用镜头来捕捉生活中的反常和畸形,丑陋和残疾的人群成为她的主角。黛安出没于社会底层,参加变性人聚会,甚至在天体营中同样赤身裸体。在非同寻常的世界观的指引下,黛安成为了非主流摄影名家,然而在她镜像悲苦命运的同时,自己也换上了忧郁症。1971年7月26日,黛安服用了大量镇静药后在浴缸中割腕自杀,当时年仅 48岁。

《Frida》(弗里达) 2002年,美国/墨西哥/加拿大

这部由闯荡好莱坞的墨西哥女明星salma hayek制片的电影,是部色彩非常艳丽的作品。女明星弗里达(salma hayek 饰)是墨西哥著名的女画家,她的一生诚如她绘画的作品与影片的色调一样,华丽而悲情。18岁之前她是一个快乐活泼的少女,跟其他人一样,享受着爱情的甜蜜。然而一场严重的车祸让她遭遇重创,死里逃生的她从此跟病痛伴随一生。原来的小情人也离她而去。躺在病床18个月的她整日与画为伴,她的画充满了不可思议的活力与激情。那时候她也真正开始考虑卖画养活自己,她前去请求画家里维拉指导自己的画,对方激赏她的天分。他们也从师生转变成一生的伴侣,他们结婚了。婚后他们经历了墨西哥最动荡的革命时期,他们狂热地追随着共产主义的脚步,甚至当托洛斯基被斯大林逐出苏联后,他们不畏风险地予以热情接待。弗里达与托洛斯基朦胧的爱恋,以及她的女同性恋情结让她的感情史一样绚烂。1954年,弗里达离开了这个充满了病痛的世界,离世前,她的个展第一次在墨西哥本土展出,病榻上的弗里达让人抬她去参加展览。弗里达的顽强与乐观帮她谱写出生命热烈的赞歌。

《Artemisia》(阿特米西亚)1997年,法国/德国/意大利

同样据真实史实改编。女主人公阿特米西亚•简提列斯基(Artemisia Gentileschi 1593-1652)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她出生于艺术世家,父亲奥拉其奥•简提列斯基(Orazio Gentileschi 1563-1639)是在意大利很有名望的画家,她擅长创作富有表现力的作品,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她戏剧性一生的反映。阿特米西亚在19岁时在罗马被父亲的朋友兼同事阿格斯提诺•塔西强奸,并在随后的审讯过程中饱尝折磨,但她以惊人的毅力克服了那个时代的性别偏见,最终塔西被绳之以法。1612年,她和艺术家皮埃托•斯提阿特西结婚且定居佛罗伦萨,还成为了瓦萨里创建的绘画学院的第一位女性成员。

《画魂》 1994年,中国/法国/台湾

据民初女画家潘玉良传奇的一生改编。潘玉良原是江南的妓女出身,对绘画独有天分,却无人赏识。一次机缘让她认识了芜湖海关盐业总监潘赞化(尔东升饰),随即被纳为妾。她随潘赞化到了上海,因为见她喜欢绘画,潘赞化介绍了专业老师让她学习,从此开始了学画的学生生活。其后由于潘赞化的正室的介入让原本感情很好的二人渐渐产生了矛盾。她于是留学巴黎,渐渐成为国际著名的画家。上海美术学院校长刘海粟观念开明,请她回国任教,不料学风开放的欧洲与国内艺术界的情形大相径庭。一心为艺术的潘玉良被保守的知识分子们指责为“妓女艺术家”,抨击与阻碍她教授的人体画艺术……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相关文章
· 80岁女艺术家获澳大利亚最高绘画奖
·  美丽大自然的诠释者——访旅美华裔女艺术家虞曾富美
· 阿历施尼果夫-女艺术家肖像
· 美国女艺术家画作酷似摄影作品(图)
· 挪威女艺术家艾达·埃克布莱德(Ida Ekblad)纽约个展
· 女艺术家以裸体像赢得25000英镑针线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