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教育

艺术科研机构需要“接地气”人才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4-04-25 10:57:52 | 文章来源: 中国文化报

在近日举行的山东省艺术研究院成立座谈会上,省艺研所(省艺术研究院前身)原党总支书记殷目华谈到:目前部分地区存在研究人员坐在办公室写文章的情况。他认为,近年来艺术科研机构吸收大批高学历人才,但这些新人仅有理论基础,缺乏“到基层去”的积极性。

文化惠民,润物无声,发展文化最终要落实到“为民”二字上,承担艺术理论研究等重任的艺术研究院也不例外。倘若不能深入基层、扎根院团,一味地闭门造车,怎能写出切合艺术发展态势的研究成果?由此我们呼吁:文化系统需要接地气的人才。

“接地气”也并非只是“乐民”“为民”,更要“合理合情”,与自己从事的工作紧密结合。以艺术研究院为例,其职责之一是戏曲理论研究。为了写出服人的成果,以前的艺术研究员经常“搬个被窝”,吃住在剧团,写出的文章有血有肉。试想,仅凭浏览光盘内容写就的艺术理论,能有多大的感召力?又能引起多少共鸣?

由此记者联想到老生常谈的山东演艺产业发展问题。文化体制改革奠基,“十艺节”铺路,现如今山东演艺产业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但仍然困难重重,原因何在?没人才,尤其是没有接演艺产业地气的人才。“有些人说起演艺产业便高谈阔论,理论一套一套,但能付诸实践的寥寥无几。”山东演艺集团一位负责人曾提起,作为朝阳产业,演艺领域现在面临“遍地黄金,拾不起来”的窘境。究其原因,也与一些“业内人士”倾向于“对着电脑做学问”,缺少与各演艺院团、经纪机构、观众的交流有关。

缺少接地气的人才,在文化系统各单位普遍存在。山东省文物总店主要职能是保护流散文物及为收藏研究机构提供藏品,基于此,其对引进人才的条件要求更加苛刻。但受制于体制机制等原因,省文物总店也面临着“进来的人难培养、想要的人进不来”的问题。

近几年山东省正大力实施“大师引进工程”,出发点是借助文化大师的学术造诣和影响力,打造自己的高端科研团队,最终落脚点还是培养自己的大师。培养人才,不能“上午栽树,下午取材”,也要避免招一些纸上谈兵的“赵括”。实践出真知,脚上不沾点泥土、不蹲下身子,只在书桌旁翻翻教材、看看网页,怎能有契合时代、符合事态的成就?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