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教育

文物走进课堂:大胆背后是艺术教育进化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4-04-09 10:01:21 | 文章来源: 新民晚报

今年3月中旬,英国Rosendale孔子学校收到了一批由大英博物馆提供的珍贵文物,以作为汉语文化的课堂教学资源,学生们可以有足足一个月的时间与秦俑、秦朝酒樽、青花瓷唐寅字画等中国古代文物“亲密接触”。而在国内,这样的举措无疑还是显得太过大胆,让学生定期去美术馆、博物馆参观也才刚刚起步。究竟为何我们不能做到?

英国:文物“走进”课堂

在听到这个消息时,很多国人的第一反应是:大英博物馆居然“敢”将珍贵的文物借给学校用于艺术教学?

这在国内是根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因为中国人普遍认为珍贵的文物都是“藏品”,只有人去“登门拜访”的份儿,哪可能让这些娇滴滴的“贵客”冒着危险出门?且先看看英国人的这个大胆行为造成了什么后果吧!文物抵达学校后,Rosendale孔子课堂的老师就将文物带进课堂,开始向学生逐一介绍和讲解,一张张稚气的脸都露出了专注的眼神,他们边听着老师讲解,边近距离地欣赏着实物,在这样的学习中更深入地了解到中华文化的神奇与精深,也因此更加向往和喜爱华夏文明。校方也表示,采取这样的措施,是希望在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向学生展示真实的中国文物,可以让学生得到对中国文化最直观的感受。而从大英博物馆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展品外借又有何不可?

这只不过是一场迷你型的交流展出,观众则是特定的学生而已。其实欧洲知名博物馆每年都会将部分馆藏送到世界各地进行交流,让更多人有机会能够直接看到难得一见的文物,在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让文物走进课堂,则是另一种特殊的展出形式罢了。

值得思考的是,在面对外借文物时,博物馆和校方都没有如临大敌,如果一味想着复杂的手续、难以预计的风险、学生参观时可能造成的损坏等因素,恐怕学生们就享受不到如此福利了,而这正是我们常见的思考模式。参观的素养和相互间的信赖也该成为艺术教育的一个环节,把艺术教育摆在最前面,才有可能让文物走进我们国内的课堂。

日本:孩子博物馆畅玩

文物走进课堂,归根到底还是要基于参观素质的养成,这一点上,日本对儿童的秩序教育相当值得借鉴。日本有着大大小小、类型迥异的博物馆和美术馆,无论走进哪一家,你都能发现儿童和青少年的身影,不少家庭会让孩子养成每隔一段时间就在周末去博物馆参观的习惯,这一方面是家长普遍注重对孩子的美术教育,另一方面也是政府和博物馆采取的各种鼓励儿童和青少年多多参观的结果。大部分博物馆本身票价亲民,再加上对儿童和学生都会实行半价优惠,有些甚至还会免费,所以选择去博物馆充充电是日本人最喜欢的日常活动之一。

更有意思的是,对于低龄儿童来说,去博物馆或美术馆是一件非常开心、有趣的事,很多装置作品需要观众的参与,这一点对孩子们来说简直就跟去游乐园一样精彩。

一些博物馆还会专门为儿童开辟出特殊展区,真正是让博物馆变身为游乐园。这种看似娱乐性为主的设施实际上却是最适合儿童接受美育的方式,再好的作品、再详细的解说,儿童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去理解、消化,不是等于对牛弹琴?在愉悦的玩耍中,将色彩、图案、形状灌输到孩子们的脑海中,在不断积累中构建审美意识,并且在一次次参观中养成文明礼貌的参观素养,才是最适当的。

国内:美术教学刚起步

英国孔子学校的例子其实是给我们的意识开了一扇窗,同时也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清我们的艺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缺失。尽管这两年,越来越多地方开始意识到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并且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不可否认的是,美术教育的地位仍然远远落后于很多国家。打开网站查查,你会发现许多城市都有了学生免费参观博物馆的举措,我也曾经在工作日看到有小学、初中组织学生到中华艺术宫进行参观,还有新闻报道有美术相关专业的中职师生在中华艺术宫进行现场教学和创作。这些让我们看到美术教育开始真正与学校教育挂钩了,但有了便利的机会和条件,我们却还没有教给学生更重要的东西——艺术的参与性。

几乎每次看到有学校组织的参观活动,都会有一个现象:一般一个老师要带领30、40个学生参观,而老师多数都是像走过场一样带着学生走,几乎很少在作品前逗留;如果有学生停下观赏,甚至还会催促他们“别乱碰乱摸”、“赶紧跟上”。我想,其实在进行参观前,老师就应该给学生们进行参观知识的普及,根据学生年龄层次的不同,对即将参观的博物馆以及展出作品稍微做一些背景知识的介绍,不然学生走马观花一样的逛一圈,根本没有收获什么美术知识。虽然博物馆里藏品众多,但这样没有参与性和互动性的参观,他们不知道文物美在何处,也不知道它们的用途和故事,就很难产生对艺术和文化的兴趣。

我们可以理解带队老师大多数不具备美术专业知识,因此无法向学生进行现场教学,但也正因此才能对比出大英博物馆外借文物给学校的深意:将作品放在课堂上,只要有一位专业解说人员帮助,就能一下子让所有学生学到相关知识,绝对事半功倍!希望大英博物馆与孔子课堂的合作模式也能给我们的基础教育一些启发,能让文物走进课堂,传播文化,要比整天藏在馆内更有价值!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