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教育

我们到底需要怎么样的公共美术教育?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4-04-15 11:57:33 | 文章来源: 美术报

3.怎么办?

针对普通民众对艺术类展览的疑问与意见,记者也采访了一些业内人士。他们对今后美术馆与博物馆在如何更好地发挥社会教育功能这个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中国美术馆策展人、艺术批评家王萌认为,“就全国美术馆的总体现状而言,目前需要在艺术史叙事和当下社会的双重视域中,形成更有每个馆独具特色的关联方式,形成有影响力的实力基础。美术馆目前主要问题是,要吸引年轻人(包括大学生以及社会上的青年人群)到美术馆参观,而展馆中反应这代人时代思考的内容不够。而要做到这点,最重要的是展览内容要足够吸引人,同时在公共传播上形成覆盖,当然后者需要资金。我的理解是,其实除了具体的讲座和展厅导览外,更加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把美术资源通过美术馆的遴选和吸纳,以展览的方式用‘实物’来进行关于美术价值的公共传播。因此,美术馆的学术宽度和遴选、传播的过程更加重要,其实也就是美术馆如何研究美术动态、线索、发展,将其‘公共化’,这恐怕是美术馆所谓‘美育’的核心问题和当下亟需面对的课题。”

成都当代美术馆副馆长蓝庆伟提出,“首先,美术馆的公共教育要有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一种普及教育,有了普及教育才会有共同的认同;但基础教育的基础是美术馆的收藏,收藏不成体系造成的结果是展览的‘点’教育,也就是根据展览展开的公共教育,这种活动不具系统性和知识性,而是偶然性。其次,公共教育的前置条件是半年以上的公众调查,不然永远都是官本位的公共教育。再次,建议能将公共教育纳入全国美术馆的评价体系,与观众参观量一起形成评价展馆的关键因素。另外,就是美术馆要根据自身情况指定方案,不要相互攀比与追求一致。尤其是零收藏的美术馆和少有藏品美术馆更不能跟风与比拼,思考的应该是在没有藏品的基础上该做什么、该怎么做。”

浙江美术馆教育推广部副主任李雯分享了一些经验:“现在浙江美术馆的公共教育主要有两块内容,一是配合展览的活动,二是独立于展览之外的活动。配合展览开展的活动在展览前与展览中都有侧重,以敦煌艺术展为例,展览开始前,我们就去了几所与我们流动美术馆项目有合作的小学和幼儿园,分别以敦煌壁画艺术中的小动物、乐器、泥塑为主题带去了体验工作坊,并提供讲述九色鹿故事的剧本让小朋友排演舞台剧等;展览中,除了举办10余次讲座、亲子活动等专场项目,开发网络实时连线敦煌、扫描二维码获取语音导览和3D敦煌实景外,我们也会在公共区域设置一些互动的环节,比如让观众体验拓片与印章,还有现场发放问题小卡片,让大家去寻找某一个飞天的形象在哪一个洞窟里,答对了可以参加抽奖等等。

而独立于展览之外,目前我们已拥有从多角度切入的7大品牌公共教育项目,几乎贯穿全年的双休日,让观众在看展之余,还能在美术馆欣赏艺术电影、音乐会、实验话剧,与非遗传承人和先锋设计师面对面交流,极大丰富了观众的观展体验。宣传方面,除广泛与媒体合作外,浙江美术馆也会在微博和豆瓣网上发布活动预告,活动是限额的,全部免费,但需要观众提前预约,非常受欢迎。此外我们发现在地铁上做宣传效果特别明显,观展人数有大幅增加。

由于人员少工作量大,浙江美术馆也非常注重发挥专业志愿者的作用,目前我们拥有志愿者近300人,他们给我们的公共教育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志愿者们帮忙出点子、协助开展活动,甚至可以担任品牌项目的实习策划以及帮助参展艺术家现场制作艺术作品。我们也非常尊重志愿者的付出,比如网络组的志愿者帮忙搜集国内外的艺术资讯,在发微博时我们会注明由哪位志愿者采写,他们很乐意帮忙,比只是让志愿者贴个标签、做引导之类的单一活动有意义得多。”

总而言之,美术馆、博物馆等艺术机构首先需要在展览内容上下功夫,真正从内容上来吸引观众;其次,要加大宣传力度,尤其是要重视新媒体的传播辐射功能;此外,展馆的互动形式要多样化,在资金许可的条件下,能推出除了学术讲座之外的活动,吸引民众的参与热情,并且能与学校的美术教育形成良性互动。

     1   2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