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教育

艺术教育须逐步改变“倒金字塔”现状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4-03-31 09:58:39 | 文章来源: 光明网

提升国民文化艺术修养,首先得普及中小学艺术教育

在文化艺术教育领域,除了上述艺术高等教育与人民需求存在矛盾的问题外,还存在一个很严重的结构性问题。今年两会期间,包括冯骥才在内的文化艺术界专家都表示应该扭转现在艺术高等教育专业设置过多,毕业生数量过剩而基础和大众艺术教育薄弱的“倒金字塔”结构,夯实艺术的基础教育,使文化艺术的种子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提高国民整体的文化艺术修养。

我认为要使艺术真正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艺术的基础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艺术教育应该成为与语数外同样重要的必修课程。因为“艺术教育是开发人的心智”!就舞蹈来说,它不仅是最好的审美教育,能陶冶孩子的情操,而且能使孩子身心健康,精神愉快,气质高雅!通过舞蹈基本功的基础练习,可以使孩子的体型变得挺拔起来,身材变得优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觉得在基础教育阶段,舞蹈老师可以先教授各个民族舞蹈中动作简单、节奏欢快、情趣丰富的舞蹈,如藏族舞蹈的“踢踏”,“果谐”,蒙古族舞蹈的“硬腕”、“硬肩”,维吾尔族舞蹈的“赛乃姆”;朝鲜族舞蹈的“安旦”,傣族舞蹈的“孔雀舞”,彝族舞蹈的“拍手舞”,佤族舞蹈的“木鼓舞”,苗族舞蹈的“芦笙舞”;土家族舞蹈的“摆手舞”等等,诸多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舞蹈不仅可以使孩子们产生浓厚的学习情趣,得到舞蹈艺术美的教育和熏陶,而且还能使孩子们从中学习了解到中国民族舞蹈优秀的传统文化。这就需要国家在基础教育方面做更好的规划与更多的投入!

要想作品深入人心有魅力,创作者必须立足生活有真情

艺术工作者最终是靠艺术作品说话的!艺术作品不仅是文艺工作者的成果,也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国家与人民需要好的艺术家来创作好的作品!那什么是好的作品?我觉得好的作品不仅能够历久弥新,有生命力,也要与时俱进,充满时代特色。

好作品首先必须立足于生活的基础上,作品的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编导必须要有深厚的生活积淀,从生活中发现寻求独特的美,这是很重要的。藏族三人舞《牛背摇篮》就是由此而来:当年我们进入藏区,看到高原牧区那种淳朴、单纯、富有意境、独具特色的生活状态,人与自然、人与动物非常和谐、非常美好的生活关系,心中的一种感动,一种震撼,一种敬畏油然而生!也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但是我们却可以用舞蹈的形式把它呈现在舞台上,我觉得这才是我们编导创作的唯一源泉。上周我刚从香港回来,应邀在香港舞蹈团排演了一场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晚会。藏族三人舞《牛背摇篮》依然在节目单上,上演以后同样得到了很好的反响,不但香港舞蹈团的演员喜欢,香港观众也特别喜欢,香港舞蹈总会主席说:“在香港已经很久没有看到这样原汁原味的作品了,非常感动!”。这个舞蹈是创作于90年代,17年过去了,我们自己现在再观看,依然觉得还是那么清新,那么令人激动。

其次,好作品要有情,情是舞蹈的魂。离开情感就没有了舞蹈,所以我们的创作要寻求特殊的情感。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与2010年的玉树大地震之后,我真真切切地看到了生死别离带给灾区人民的无限悲恸,看到党中央对灾区灾情的亲切关怀,看到人民子弟兵救援现场的奋不顾身,看到全国人民支援灾区的同舟共济,我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舞蹈《废墟上的赞歌》、大型民族歌舞剧《玉树不会忘记》就是在情感强烈撞击的情境下诞生的。我们每当创作这样的作品时,都会被生活中的真情深深的打动,都是流着眼泪去创作的。首先震撼了自己,洗礼了自己,把自己真正融入那种情感当中去,去创造、去表达人世间丰富多彩的情感,最终作品的呈现才能达到我们所需要的,舞蹈艺术所具有的感染力和魅力。

再次,民族舞蹈的创作要牢牢把握民族特质,编导必须深入民族地区,融入该民族的生活,读懂该民族的语言,培养民族情感,再用民族的语言和民族的情感去描绘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思想、表达他们的情操,才能得到民族的认可和喜爱,才具有生命力!如果仅从编导自己主观的视角去看待他们的生活,得不到民族的认可,这个作品肯定也是昙花一现,没有生命力的。另外,社会在前进,时代在发展,艺术家要深入了解各民族人民群众的新生活、新风貌,多创作接地气,意境美,真感情的艺术作品来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1   2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