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关于这个问题,在多年前吴冠中提过“笔墨等于零”,意思也是脱离了具体的文化底蕴,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
张桂光:提出这些所谓与国际接轨说法的人,实际上是为自己文化底蕴不够开脱。
中国书法是一门综合艺术,不仅涉及线条,而且还涉及文字,文学等内容,《兰亭序》、《祭侄稿》、《寒食帖》等书法名作,不仅有精美的线条,而且有巧妙的结字与章法布局,还有优秀的文学内容以及作者情感与书写内容的相互生发,如果我们的欣赏者只懂得赞美它们的线条,其余要素懵然不懂,不是糟蹋了这些名作?
记者:通常会出现怎样的错别字?
张桂光:有很多情况,例如,有些以前的人错用了,但现在已经统一改过的字,有些书法家不知道。仍然按照旧习惯来写,这种还算情有可原。而第二种情况,篆书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展,商代的甲骨文,商、周的金文,战国的简帛和秦的小篆,字型结构有很大差异。很多书法家并不懂得这种区别,把不同时代的字混合起来用,这就很有问题。还有一个繁简字的转换,例如古人云的“云”字是没有“雨”字头的,有人却写成这个“雲”。征伐的“征”繁体也是“征”,特征的繁体字作“徵”,两个是不一样的,将征伐的征写成“徵”就不对了。
书法教师也要有专业资格认证
记者:您觉得有什么措施可以改变这种局面吗?
张桂光:我们应该从小就养成这种严谨对待传统文化的习惯和意识,现在教育部都规定中小学要开书法课了,我认为要使书法课不流于形式,聘请的老师一定要是真正的书法专业教师,就是教育部门应该有个规定,书法教师要跟美术教师、音乐教师一样,需要有一个专业的资格认证。同时,大学的书法专业,应该是开设在中文系,而不是美术系。因为书法与中文的联系更加密切。
记者:您的文化底蕴也非常深厚,在古文字学方面的研究有一定的成就,那您觉得这些对您的书法创作有促进作用吗?
张桂光:帮助很大。首先,我对文字的结构比较理解,懂得文字可以怎样调整,我就有比较大的空间。如果不懂得字的结构原理,不知道哪些可以动,哪些不能动,在书写的过程中,则会缺少一些变化的空间。第二,文化知识多一点,对章法布局的机动把握方面也会有比较大的优势,比如正文写完了,剩余位置多寡不同,如果文化根底浅,不知写什么,如果有比较深厚的文化功底的话,就可以通过适当调整语句的长短来解决这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