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诚地感谢大自然。她不仅养育了天地万物,而且成就了古今中外灿若群星的画家。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确实是一条真理,我获得了她无私的恩惠。纵观数十年的绘画生涯,凡是自己成功的作品,无不得利于写生。写生,就是绘画作者将客观存在的大自然的“物化”,变为自己绘画创作能源主观“悟化”的转换过程。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是画家的两个看家本领,缺一不可。在传统技法基本功达到一定水平以后,进入创作阶段,要画出有时代气息,有生命力的感人作品,写生就显得尤为重要。从七十年代起,我一直坚持写生不辍。过去在部队公务繁忙,出差、开会、出海、下部队我随身都带着速写本。有时间就坐下来细画,时间紧就略画。哪怕是坐在汽车上匆匆而过,也可以寥寥数笔,留下创作印象。从事专业创作以后,对写生更加重视。再忙,每年也安排一定时间从事写生。渐渐地,对写生本身积累了一些体验。
有些青年作者对我说,知道写生很重要,但是到了现场,又无从下手。看着别的画家画得有滋有味,而自己却一片茫然,有时甚至徒手而返,不知怎么办。
写生本身也需要基本功。如果连起码的取景、造型等能力都没有当然无从谈起。当具备了写生的基本技巧以后,就要大胆地、经常地去画。不怕出丑,不怕失败,熟能生巧。坚持数年必有好处。那么写生到底去找什么?我的体会至少要去寻找三个方面,谓之“写生三题”。
一曰找灵感。灵感是文艺创作中“因思想高度集中、情绪高涨而突然表现出来的创造能力。创作者在丰富实践的基础上进行酝酿思考的紧张阶段,由于有关事物的启发,促使创作中所探索的重要环节得到明确的解决,一般称为获得灵感。”应该指出,灵感并非仅仅是在写生现场找到的,它依赖于作者学识、情感和生活经验的长期积累。但在写生现场往往能诱发这些积累突然爆发成为一种创作冲动。常常听到有的画家一到现场,甚至在行路途中会带着惊喜的神情说“啊,这里‘有画’!”就是这种“冲动”的表现。这种冲动有时是不完整的,仅仅是一种强烈的美的感受;但有时又是一连串的,构图、色彩、意境等都能形成初步的构想。我的不少作品如《静谷》、《昨日情怀》、《假日》、《生命》等,都是在写生现场就基本完成构思了。
山水画家追求“天人合一”。这是一个古老的中国哲学命题,是战国时期子思、孟子提出来的。强调“天道”和“人道”或曰“自然”和“人为”的合一。汉儒董仲舒也说,“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但是怎样才算“合一”呢?画家们往往如坠五里雾中,就是古代的哲学家们也是争论不休。程颢认为“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朱熹也说:“天人一物,内外一理,流通贯彻,初无间隙。”其实,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原理并不难解释。指的是主观与客观、物质与精神、感性与理性的辩证关系。绘画创作尤其不能搞“先验论”,而要坚持“反应论”。长期坐在家里是出不来好作品的。所以,在写生现场的艺术冲动一定要抓住,特别是初到一地的那种强烈印象。在以后的创作过程中再进行加工、整理、升华,塑造强烈的意境。到了这一步,你的写生材料就算完全被你“占领”了,它已经不是自然存在的山水田园,而成了你表达意情的工具和载体。你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越高雅、深邃、富于哲理,越是成功。我理解,这就是山水画家的“天人合一”。有的画家用《易经》的观点,解释这一原理,充满神秘的思辨,很有意思。但我认为终究还是主客观互相影响、互相转化的关系。也可能通过咀嚼、消化,感到在现场的“冲动”不足为奇,达不到创作需要而被你暂时“淘汰”,但也不遗憾,或许在你其它的创作中又被“翻”出来了,这就是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