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非遗传承:甘肃千年泥塑技艺难觅传人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12-19 18:46:18 | 文章来源: 中国新闻网

 

冬日飘雪,甘肃天水市伏羲城文化街上冷冷清清,民间泥塑艺人赵旭辉的“泥人赵”摊位前,却围满了很多小孩,不时发出嬉笑之声,“真像呀!你就这个样!”一个小男孩调皮地推了一把身边的小伙伴。赵旭辉手中,泥塑的小男孩带着红领巾,脸上一抹顽皮的笑,栩栩如生。

走进赵旭辉在天水市秦州区租住的小屋,一张简陋的大床占据了房间的一半,屋子正堂一个老式柜子上摆着十多个各具神态的泥塑作品,基本都取材于四五十年代农村人物形象,上方墙上贴着毛主席像。火炉旁一张用来吃饭的小桌上晾着几件还未塑完的泥人。

泥塑艺术是中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其历史可上溯到距今4千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唐朝时达到顶峰,泥塑艺术发展到宋代,出现小型泥塑玩具,元代之后,历经明、清、民国,泥塑艺术品在社会上仍然流传不衰。

“天水泥塑制作技艺是随着北魏时佛教文化在民间的逐渐兴盛而萌发发展的,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赵旭辉一边与记者交谈,一边捏制泥人,一团团略带红色的泥团,经过他双手的捏捏整整,很快便成了一个盘腿而坐、头围毛巾的农村老太太。

赵旭辉说,泥塑的制作其实是极为复杂的,从选用泥土到泥人成形着色,有许多工艺技巧。传统的制作工序可分为制子儿、翻模、脱胎、着色等四个基本步骤,每一道工序又分为很多小的环节。

“天水泥塑制作分布较广,艺人多,”赵旭辉介绍,天水市秦州、麦积、甘谷、武山、秦安等县区均有制作泥塑的艺人,尤其秦州区杨家寺乡的泥塑制作规模较大,影响深远,其作品造型逼真,物细腻,色彩庄重,形态典型。

赵旭辉说早期泥塑主要是塑神佛像,“后来觉得太单一,年轻人嘛,就在此基础上,开始塑一些生活中的人和物,算是开创了一个‘天水赵氏泥人’流派。”谈起自己的泥塑技艺,赵旭辉满脸自豪。

然而,他也有忧虑,“在天水搞泥塑的有不少人,都是我这个年纪的人,而且大部分都是塑神佛像的,塑生活化泥人,天水市大概就我一个”,赵旭辉说,“现在学雕刻的年轻人很少,关键是没有经济效益,不挣钱。”

赵旭辉说传统的手工性和艺术性决定不能采用工业方式生产,而只能通过手工作坊制作,同时也只能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既要有耐心,又要有艺术,学会了也不挣钱,所以倒贴钱都没人学,前阵子文化馆推荐过来一个年轻人,学了不到十天就走了”。

赵旭辉在文化街上摆个摊子,一个月才收入四五百元钱,“老婆埋怨,说出去打工一年也能挣2万,”赵旭辉尴尬地说,“我就让老婆看摊子,自己有时候去塑神佛像,那个收入高一些。”

“儿子读高三,女子读高二,学校老要钱,花费很大”,赵旭辉说一年收入还不够给孩子交学费生活费的,日子很窘迫。因为担心没人传承自己的泥塑技艺,“让儿子去学美术,考上了搞艺术,考不上大学做泥人还有个活路。”

“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对民间泥塑伤害很大,一些民间泥塑艺人只能在寺庙里做些小型塑像,传承人有的去世了,有的改行了,泥塑工艺面临失传威胁,”赵旭辉对此很忧心。

2010年8月,赵旭辉被评为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按政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一年奖励一千元生活补助费,但一年多了还没发到赵旭辉手中,“钱不重要,希望政府能够真正重视起来,帮我们办展览,推出去,传承下去。”

2011年,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慕名请他去代课,为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学生讲解泥塑历史,传授泥塑技艺,“试用期,一个月30节课,600块钱。”赵旭辉说,“钱再少,也要坚持下去,要让别人看到希望,才会有人学。”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