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活态”传承“非遗”应成当务之急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9-02 17:15:40 | 文章来源: 沈阳日报

记者翻看一本刚出版的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编的《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时发现,沈城民间老艺术家正在接二连三地“减员”——今年4月16日,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86岁的谭振山去世。今年2月,市级“非遗”项目剪纸艺人、76岁的穆玉冰去世。在这之前,省级“非遗”项目“张氏皇苑龙技艺”传承人、97岁张珍也走了,还有国家级“非遗”项目沈阳京剧唐派艺术传承人、70岁的汪庆元……

不可忽视,传承人大多年迈

一说起身怀绝技,已被列入传承人的老艺术家、老艺人接连故去的事,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房伟感到心痛。他说,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载者,保护传承人就是对“非遗”的保护。他告诉记者:“沈城第一批50名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平均年龄接近70岁,其中,年轻者也有四五十岁了,还有多位耄耋老者。因此,保护传承人的工作刻不容缓。现在‘活态’传承‘非遗’已成当务之急,我们正抓紧时间,加快抢救、挖掘、收集、整理工作进度,避免人亡艺绝的悲剧发生。”

建立传承基地,让“非遗”后继有人

为了更好地“活态”传承“非遗”,今年6月9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传承基地揭牌仪式,在沈北新区蒲河九年一贯制学校举行。当天,“关氏皮影”代表性传承人、80岁的关呈玺向蒲河学校赠送了“关氏皮影”使用过的乐器。几位民间皮影老艺人还和小学生们一起合作演出了皮影戏《五锋会》“偷看家书”片段。

房伟介绍说:“沈阳关氏皮影是辽北皮影的代表,已传承200余年。关氏皮影在成为沈阳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于2009年又进入省级‘非遗’名录。为弘扬民族文化,使祖辈开创的关氏皮影后继有人,关氏皮影的第五代传人关维颖将皮影作为教育资源引入小学美术课堂,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编印了课本并在该校创立了荷尖皮影戏社。”

市文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此次在学校建立皮影传承基地,充分体现了“非遗”传承和“活态”保护的理念。这也是我市设立的第一个“非遗”项目的传承基地,今后,沈阳还将陆续建设其他“非遗”类别的传承基地,以达到每个类别都有传承基地的目标,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

保护“非遗”步伐正在加快

据了解,为探索“非遗”保护工作的新途径,扩大保护的内涵和外延,凸显我市“非遗”保护的新亮点,目前,沈阳已开始着手打造“三个一”工程,即“一馆一区一线”的“非遗”保护工作。“一馆”就是在浑南建立全市“非遗”保护项目展馆,集中展示全市“非遗”项目及实物、图片、视频、音频资料。不久,这里将成为沈阳的文化新景观。“一区”即建立一个“非遗”生态保护区。把沈北新区作为锡伯族生态保护区加以开发和保护,以“民间故事、传统祭祀、传统游戏、手工技艺”为载体,着重在生态区内建设展厅展室、传习场所等一批基础项目,从而填补沈阳在这方面的空白。“一线”是充分利用现有的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把各个类别中的代表性项目串联起来,编成一条精品旅游线,让“看、听、学、娱、购、食”等文化元素贯穿始终,全方位地向国内外展现富有特色的沈阳文化。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