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非遗”艺术品价值 文化重于收藏

“非遗”艺术品价值 文化重于收藏

时间: 2011-02-11 18:06:18 | 来源: 北京商报
收藏 >

每一年的春节文化庙会都是传统手工艺品的销售旺季,旧时的手艺人甚至有“一季庙会养一年”的说法。卖多卖少,聚的是人气;价高价低,品的是文化。只不过,对于这些三分在制作、七分靠文化的“非遗”艺术品,收藏者应该如何考量它们真正的收藏价值?  

传统工艺根在大众

这个春节让百工坊泥人张彩塑着实忙得不亦乐乎,从初一到初七,龙潭湖、地坛、天坛等大规模庙会上都有泥人张彩塑的身影。节前一个月加班加点生产的2000套兔爷,初三就已经销售一空。另外,“红红火火过大年”的小泥娃娃、“兔爷”、“吉祥如意”的阿福、“老北京叫卖像”、“冰糖葫芦”等主题都很受欢迎。

与泥人张彩塑相近,料器坊今年也在各大庙会广布销售网点,据北京料器第六代传人邢兰香介绍,春节期间料器产品的销售量能达到平日的5-10倍,百十来元的小摆件、小挂件、手机坠都很受欢迎。

“这些物件的基础就在大众,让大家喜闻乐见,才是传承的真意,传承下的是文化,收藏的也是文化。”邢兰香说。

“目前市面上有些料器制品几十元就可以买到,作为纪念品玩玩可以,却没有收藏价值。”对于这种文化传承,有些人却这样认为。

也走奢侈品路线

与多家手工艺人扎堆庙会聚人气、推产品相比,“葡萄常”选择的是截然相反的发展路径。“要做就做高端,做值得收藏的精品。”“葡萄常”第五代传人常弘说。

比起商业化的民间工艺产品,常弘更喜欢将“葡萄常”的作品称为艺术品。“真正的手工艺品就该是艺术品,而不是产品。出发点不一样,效果自然不一样。”据常弘介绍,“葡萄常”不同于其他的民间工艺,自古就是宫廷艺术,旧时多为富贵人家的摆件,从目前的发展看其收藏价值已呈上升态势。

如今,“葡萄常”在潘家园拥有了一家店面,一些作品作为高档礼品出售,售价达到数千甚至上万元。

在常弘看来,手工艺品要生存,要么通过充分发掘其经济价值、寻求产业化来达到拯救的目的并获取利润,要么提高技术、文化含量走奢侈品路线。“我选择后者,将"葡萄常"定位为收藏品而不是普通装饰品,定价也从数百元到数万元不等。关键在工艺,现在很多手工艺品走商业化道路,靠工业生产扩大销量来推广,卖得多了手艺却贬值了,原本凝结在手工艺品中的灵魂也消散了。”

工艺改良价值难寻?

今年,在潘家园庙会年货区,记者看到不少摊位出售雕漆摆件。红火的品相、吉祥的寓意引得不少游人购买。但销售者却表示,这些雕漆作品并非手工制作。

据了解,雕漆品的制造在古代完全是手工操作、手工劳动。但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雕漆品的生产手段有了较大变化,一些工具设备,如切料机、赶胎机、压力机、球磨机、烧兰炉、烘烤箱、磨活机、抛光机等相继出现。规模较大、经济实力较强的雕漆厂家采用的机器设备会相应多一些。在小作坊中,因为无力购买机器设备,就更多地使用手工制作。

传统雕漆的工艺过程十分复杂,包括设计、胎胚、作地、光漆、画印、雕刻等,大致需要经过十余道大的工序,每道大工序中,又要经过数十道小的工序,各工序技艺要求都很高。

“现如今,偷工减料或者随波逐流,最终将使我们传承的艺术品沦为廉价旅游纪念品。而一些小企业没有经过审批就生产这些艺术品,也就损毁了我们文化传承的"精密度"。”对此,一位圈内人士表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