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当代艺术教学专业的创设问题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9-02 16:15:39 | 文章来源: 艺术界

新专业设置中的唯技术主义危险

中国的各家美术学院,都是用国油版雕加上设计专业的科系设置。就是设计专业内部,也是按照工业产品设计、环艺、染织服装等等来划分。这基本上是以材料来划分的。只有中国画系的设置是一个例外。
如果按照媒材的分类原则贯彻到底,“中国画系”应该叫做“水墨画系”或者“彩墨画系”。19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潘天寿先生力主改名为“中国画系”,以保存文化根脉,此举遂成为各家美院的定名定例。但是,其实如果把这种根据文化传承的逻辑也贯彻到底,那么油画系应该叫做“西洋绘画系”。我们传统的“国油版雕”专业设置,其实存在着这种逻辑的内在矛盾。
两种分类逻辑中,按照媒材来划分显然更占上风。这是因为从媒材来划分,具有技术主义的色彩,规避了意识形态问题,是各家学院的管理者最无忧的一种选择。而且,按照媒材来划分,造成了建设一个新专业的重点,不在于新的教学思想的提出,而在于硬件的购买。
2005年之后,全国各家美术学院,包括很多综合大学的艺术设计专业,纷纷上马新媒体或数码媒体专业。除了大家对于这方面人才的社会需求量有信心之外,很大程度上和这类项目的设置能够申请大量经费有关。对于学院的管理者来说,一个高科技的电脑机房的建立只是花钱,没有任何政治风险,在外宾和领导参观的时候,这类新机房是学校中必到的地点。据我所知,很多学院都有大量昂贵的设备买来之后根本没有人会用。有一些设备买来之后好几年没有开箱。
这种浪费的根源就是唯技术主义,设置新专业的时候不敢提出,或者没有能力提出新的教学思想。匆忙地花钱买设备。这种唯技术主义的思想倾向,一方面是意识形态领域尚未完全开放,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有能力提出教学思想的人其实不多。第三方面的原因是潜意识的,深藏于传统科系的媒介分类逻辑之间。
如果按照占上风的媒材分类逻辑,新媒体专业分成数码摄影、录像、声音艺术、网络艺术之类就顺理成章。先把各种硬件买来也就顺理成章。2003年中国美院成立综合艺术系,原来的综合绘画系成为这个综合艺术系里面的一个“综合绘画”工作室。第二个工作室叫“综合造型”,其实就是做装置的。我将要进入的第三工作室,大家的逻辑也是顺理成章的,以为应该叫做“综合视觉”、“综合……”之类。
幸好这时候我想到了潘天寿先生的做法,和杨劲松先生一起,我们顶住了这种寻求彻底性的逻辑,坚持把这个工作室命名为“总体艺术”工作室。我们这么叫,就同时提出了一整套的教学思想:以文化研究为基础,大量借用社会学方法,关注介入、参与、有社会化倾向的艺术,底层倾向和非美术馆倾向……等等。
这样,“总体艺术工作室”成了唯一一个提出明确的教学思想倾向的教学单元。由于有了明确的倾向,学生们明确地知道总体艺术工作室是干什么的,有了选择进入或者不进入的自由。设置教学项目的时候变得非常顺利,有所为有所不为,整个教学体系很容易就形成了。8年来,总体艺术工作室没有把钱浪费在购买设备之上,完成了大量的项目,性价比之高显而易见。
由于教学思想明确,我们在选择客座教授的时候方向也非常明确。他们的个人倾向和我们的学术思想基本是吻合的。不吻合的地方,则学生们很容易看到并进行扬弃。
这样,总体艺术工作室和主流的媒材分类逻辑形成了矛盾性的张力。一个学院内部,这种内在矛盾的存在是有意义的。如今中国美院的新媒体系和综合艺术系合并成跨媒体艺术学院,合并之后的工作室设置,就在此面临了按照哪一种逻辑来设置的问题。
在激烈的争论之后,教授工作室层面,我们选择了按照总体艺术工作室的模式来设置。要求每个工作室导师必须提出明确的具有文化倾向的教学思想。而按照媒介来划分的逻辑,则体现为实验室制度。由技师负责的实验室,按照摄影、数码机床、录像剪辑机房之类来划分。这些按照媒体划分的实验室平台,必须向各个工作室的师生全面开放提供服务。
按照我们的设想,似乎找到了两种逻辑之间最好的关系。但是还需要实践的检验。

命名的混乱

从专业设置按照哪一种逻辑来进行,可以看到一个当代艺术专业的命名对教学内容和方式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我们之所以选择用“跨媒体艺术学院”这个命名,也正是考虑到要规避那种唯技术主义的逻辑,把我们的文化关注通过命名直接地表现出来。
国外的美术学院很少会使用“新媒体”这个词汇。一般都会叫做“媒体艺术学院”,比如德国卡思鲁尔的著名的媒体艺术学院ZKM。摄影已经出现了170年,录像也已经出现了60年,最新的网络艺术、互动艺术,都有十几年历史了。要新到什么程度才算新媒体呢?参与新技术的研发?这方面肯定不是美术学院的强项,美术学院不可能强过麻省理工学院贝尔实验室。
需要更多地从社会构造力的角度来面对技术和媒体的影响。以摄影为例,纯粹从技术角度来思考摄影史的开端,是如何小孔成像和定影这类问题。从社会构造力的角度,是摄影如何导致了绘画的转型,有底片可复制的摄影的出现,如何导致画报的出现,最后导致读图时代的出现。摄影的社会文化属性,如何把图画变成了图像,如此等等。应该说,这两类有关系但也有相当区别。我们希望,跨媒体艺术学院的学生,应该由第一类问题,深入到第二类问题中。同时,只有对第二类问题具有高度的敏感性,才可能真正对第一类问题有深刻的理解,并带来真正有价值的技术革命。
应该说,中央美院的“实验艺术系”是一个非技术主义和非媒材分类逻辑的命名。只是作为文化方向,“实验艺术”本身的排他性不足。艺术领域除了行活之外,所有的严肃探索,几乎都可以叫做实验艺术。最近央美正在筹办全国实验艺术教育大会,原计划要编《中国实验艺术史》,发现这本书就会是整个艺术史,只能放弃。除了外延太大之外,这个词还容易引发美院中其他系科的反弹。
广州美院原先在教育系里面的“综合美术”专业刚刚独立出来成为“实验艺术系”,四川美院正在筹办“新媒体系”,天津美院的“现代艺术学院”已经建立了好些年。随着更多学院加入设置当代艺术专业的行列,命名的混乱不但不会结束,还将越演越烈。当然教学的实质更重要,但是名正言顺,成熟的命名对于名下的工作方向还是意义重大。

   上一页   1   2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