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艺术教育——放养的自由还是扶助的自由?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8-25 20:23:58 | 文章来源: 邱志杰

自从当代艺术进入中国的美术学院教育,关于如何办学始终意见纷纷。有的学院旗帜鲜明主张严格管理,甚至希望规范课程和教材,并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另一个极端则希望模仿西方学院,松散管理,用选修课和学分制作为课程的主要执行模式。两种意见本来各有道理,但因为都想消灭对方的观点,就开始互相批判和鄙视起来。

 

学院教育,可松可紧。严格管理如西点军校,或者韦尔斯利、史密斯学院之类常青藤女校固然人才辈出,松散自由如哈佛和伯克利照样也名震天下,原没必要就此打起笔墨官司。但自从当代艺术进入中国的美术学院教育,关于如何办学始终意见纷纷。有的学院旗帜鲜明主张严格管理,甚至希望规范课程和教材,并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另一个极端则希望模仿西方学院,松散管理,用选修课和学分制作为课程的主要执行模式。两种意见本来各有道理,但因为都想消灭对方的观点,就开始互相批判和鄙视起来。

我曾经在英国和美国的美术学院短期上过课,他们那里的教授实在是很舒服。美术学院的教授,只要每个月参加一次硕士生的研究汇报会。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别的学生向做汇报演讲的学生提问质疑,老师则只是一个劲地在那儿说好呀好呀太好了,如果教授居然没有说你好,那你一定是糟糕得让他忍无可忍了。在这里课堂多数是讨论,平时学生自己折腾,到了东西做出来摆出来,教师才来听一听学生自己的解说,给点建议。学生要找导师见个面喝杯咖啡,先得提前几个月电子邮件预约。这些学院的情况,近于放养。我也在德语系统的学校上过课,气氛就很不一样。老师会在教室里面貌似很负责地指手划脚,某个教授的工作室,学生的风格基本也相似。我看博伊斯的传记,他和他工作室导师之间爱恨交集的,这种情绪,是典型的严父模式的产物。

放养的教育思路,其实受到艺术史上浪漫主义艺术观的影响。相信每个个体内部潜伏着天才,这种早就存在于学生那个体内的天才不宜受到他人影响的压制,教育的使命是让这种内在的天才不受阻碍地开放出来。学院只是提供一个条件,一种土壤,好的种子自然会生长起来,不要用严格的教育去拔苗助长。IT行业兴起之后,因为苹果、微软、甲骨文这些大公司的创始人都是退学英雄,这种放养的信念更加得势,并在中国国内获得了很大的影响。“不打孩子”、“在玩乐中学习”之类口号成了更进步的观念,大量具有强制训练色彩的教育策略被大量放弃。在台湾甚至兴办起了森林小学。而在大洋的另一段,中国“虎妈”的成就让美国家长瞠目结舌,开始反思自己的宽松教育让孩子丧失了竞争力。这种放养思路的另一个极端也的确不太争气,还真的相信艺术教育可以是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中世纪行会模式,给放养的主张者很多批判的实例。

我总爱这么想问题:对立面的双方的差别可能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大,对立面的双方一定是站在同一个地平面上,才有机会成为对立面。如果是不同台阶上的两个人,就对立不起来了。教育思想的背后是人性论。是放养还是需要强制,是其表现。目前位置关于人类天性的论述无非“性善论”、“性恶论”和“性空论”。但无论哪一种,大概都无法否认通过教育改变点什么。

实际上,即使主张学院要宽松放养的,也还不至于敢主张不要学院。按照浪漫主义的逻辑,即使已经是天才,没有合适的土壤和雨水也要夭折。放养论假定学生的个性事先已经丰满,或者学生会根据自己的需要理智地选择学习。但是一定是存在着各种妨碍他/她最终获得成就的不利因素,需要通过教育来排除这些不利因素。这种教育是明心见性,帮助学习者寻找自我。但还是需要教育来做点什么的。放养论的反面,假定学生在学习之初并不具备已经完整的个性,也并不具备选择能力,只是一张白纸,因此需要输入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让他最终通过学习获得自我。这也是要求教育做点什么。甚至于更极端的性恶论者,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教育压制不良倾向,引导到正途上来。于是采取强制的手段硬性教育和规训。这一派就更主张教育的必要性了。

只要承认教育有必要,差别就没有那么大。只是环境不同,对象不同,目标不同,阶段不同,必须采用不同办法而已。

通常教育的外部环境较好,教育单位的管理就相应地可以比较宽松。这就好比一个孩子生长在音乐之乡的音乐世家,满大家都是吹拉弹唱的音乐人,即使父母亲不天天逼着小朋友练琴,小朋友有心无心地总能唱上几句,学起来也快。如果外部环境很恶劣,就不得不施行严格管理。比如满大街娼寮妓院,寺庙为了让人清修,就不得不弄出三规五戒。戒律的目的正是为了使修行者和恶劣环境相对隔绝,在较为清净的环境中成长。所以,教育的宽松实在和环境有关。英美一些国家博物馆、美术馆系统和媒体都较为发达,良好的教育资源比较平均地分配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和层面,美术学院只是整个艺术教育中的一个环节,采取较为放养的方式就完全可以理解。

教育对象不同,自然方式也就不一样。如果学生即使不来上你的学,基本生存保证也不受根本性的影响,来就读艺术学院,只是为了寻求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宽松的放养就比较可行。如果学生来上学,是渴望通过学习获得生存技能,从而能确保自己的职业前途。那么即使你想要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鼓励他们在宽松的情况下自修为主,恐怕学生也不答应。别说他们缴了学费,就要求获得物有所值的教育产品,就算国家公费的义务教育,也有时间成本的问题。另一方面,学生心理越成熟,就可以越宽松自由,如果学生是连生活自理能力都有问题的未成年状态,宽松放养的自修就比较难于推行。国外的美术学院,职业技能教育的成分更低,真的有不少是生存无忧之后的纯理想主义的梦想追寻者。有的是已经成年的人在美术学院寻求生活乐趣,甚至有成熟的艺术家为自己创造安静的反思环境而来读研究生。我在英国就遇见过七十几岁的硕士研究生,在美国遇见过这种著名艺术家学生。这样的学生,你当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当他们的“虎妈”了。

教育的阶段总是一张一弛交替的。前面说到的外部环境,其实就是提前帮助美术学院做好了前期教育。基础较好,因此一进来就可以宽松。如果没有前期的良好准备,就不得不严格。等到基本素养习得的阶段结束,要求教育的成果的时候,自然要求课程必须是对症下药的,甚至,要求课程有连续性,高度精密,必须长期地进入才会获得结果。这时候就很难让学生和老师都处在凭感觉的状态。这也好比体育锻炼,你只是处在要把身体炼好,追求的只是身体健康,那么什么运动项目都接触一下总是好的,你也就比较可以凭兴趣来选择。但是一旦你是希望能参加某一个项目的比赛,你就不得不在专业教练的指导下严格训练。

当然, 大众寻求健康的体育和竞技体育之间是有关联的,通常前者水平越高,竞技成绩也就越好。所以,我们也要看到,学生的成熟程度和教育模式也是互相塑造的。我们的教育如果永远是保姆式的,学生们当然也永远成熟不起来。这还真有点像孩子学走路,你永远不敢放手,孩子就永远学不会自己走路。可是你也不能一开始就不护着扶着,眼看着小孩摔死呀。

实际上,我们的教育模式应该宽松还是严格,首先是要去问一问学生们。教学体制的设计者不要凭着自己的信念想象学生的需求,并展开无谓的争吵。到学生们和家长中发放一些问卷,到可能的用人单位发放一些问卷,作一点调查,应该能得到比较靠谱的依据。毕竟,为教育买单的是他们。

1   2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