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国学传承首要靠教育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8-02 09:03:08 | 文章来源: 中国艺术报

当今时代,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综合国力得到显著提高。与此同时,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国学复兴,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更加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这应该是我们今天讨论和建设国学的根本指导方针。

第一,加强学校教育,使国学深入青年一代心中。

一个对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知之甚少的人,在精神上便缺乏一种归属感;一个对自己的传统不懂得继承发扬的民族,便无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增强民族认同,必须真正使国学深入人心。这里最重要的无疑应该是国学教育。

近现代以来,国学教育时有时无、时缓时急。晚清从书院到学堂,新的学科体系基本上是按西方的标准来建立的,新学堂还保留了经学的地位。但到蔡元培当教育总长的时候就全部撤销了,经学科目完全废弃,经学从此就无家可归、四处飘零了。自20世纪20年代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成立国学门、国学研究所等机构之后,作为南京大学前身的东南大学等校又先后成立国学院。例如,东南大学国学院计划分科学、典籍、诗文三部,从学说、图谱、器物三方面,运用各种相关学科的方法,研究中国的民族、语言文字、哲学、文学、美术、教育、风俗等历史现状。历史到了20世纪80年代,针对当时大学生通识教育尤其是传统文化教育弱化的现状,著名教育家、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以敏锐的时代眼光和浓厚的中华文化情怀,在全国率先倡导在高等学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他强调大学语文有两条主线贯穿其中,一条线是可以培养、锻炼、提高学习者的文字表达和写作能力,另一条是能够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健全大学生的人格,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证明,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绝不是简单地增加了一门课程,它对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塑造全面发展的人具有重要意义。

到现在,许多高校也成立了国学研究机构。不过,相对于国学的博大精深,我们现在的教育机构力量还太薄弱,教育者人数还相对稀少。而且,国学至今还没有大面积进课堂、进教材,因此并没有切实走进大学生心里,造成了广大学生对国学的陌生和疏远。我们希望中国大学尤其是一流大学在建设世界一流的历史进程中,能充分重视国学所扮演的世界角色,充分考虑国学和全球化的关系,将其纳入教学体系之中,能充分重视国学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的重要作用。在此进程中,也可以考虑把国学纳入我国大学的学科建设体系。

第二,推进对外文化交流,使国学融入世界。

国学从来不是固步自封、孤芳自赏的,而是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尊崇国学,绝不意味着自我封闭,而是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并在研究国学的同时,吸收、融合东西方优秀文化,与时俱进,使国学精神与时代要求相适应。对当代中国而言,国学要勇于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不断增强国家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不断创新文化“走出去”的渠道、途径和方式方法,例如继续办好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要培养专业的文化推广人才,提高教师汉语教学技能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积极培育汉语学习市场;要凝练对外宣传主题,构造对外交流载体,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精心打造品牌项目,把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与塑造中国国际形象结合起来,形成在国际上被广泛认可的文化象征。

我们今天提国学这个概念,一方面要把它变成一个民族文化符号,更重要的是要发扬它积极的成分结合到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文化实践中,以发展我们今天的人文智慧,来解决今天中国乃至世界面对的社会文化课题

   上一页   1   2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