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中国教育报评论员:灾区教育的新跨越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5-12 08:53:14 | 文章来源: 中国教育报

灾区教育的新跨越——写在汶川特大地震3周年之际

汶川特大地震3周年之际,灾区教育焕发出勃勃生机。令人动容的不仅是山间的标准化校舍,操场上的塑胶跑道,课堂上的电子白板,更有教师们勤奋教学、孩子们昂扬向上的“精气神”。灾区教育,从浴火中艰难重生,从废墟上原地“起跳”,从逆境里奋力崛起。

3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心手相连,灾区人民感恩奋进,铸就了灾后重建的“中国力量”和“中国速度”,书写了从悲壮走向豪迈的壮丽篇章。这再一次充分展示了党的力量、人民的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力量,再一次充分展示了我国社会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教育重建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灾区民生问题和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灾后重建,民生为先。党中央、国务院始终牵挂灾区人民的生活,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提早规划、科学决策,全力推动灾区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教育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根本,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部署下,教育重建被摆在灾后重建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1000多个日日夜夜,自力更生与八方支援雄浑交响,凝聚成振兴教育的钢铁意志。今天,一栋栋坚固的校舍让孩子们流连忘返,琅琅书声又在校园响起。

教育重建是对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继承弘扬。教育重建始终以物质重建打基础,向精神重建要动力,激发出重塑心灵的力量,创造了跨越发展的奇迹。3年来,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灾区教育工作者发扬“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万众一心、同舟共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抗震救灾精神,直面困难、坚定信念,以饱满的斗志和昂扬的激情投入到教育重建工作之中。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灾区广大教师弘扬恪尽职守、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崇高师德,从平凡岗位做起,在重建工作中践行着作为师者的追求。今天,废墟上挺立的新家园,是抗震救灾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最鲜活的教材。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将教育重建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传递给孩子,要让每个孩子懂得大爱无疆,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无私奉献;要让每个孩子懂得在任何艰难险阻面前,都要有自强不息、迎难而上的艰苦奋斗精神。

教育重建是对西部教育发展的有力推动和提升。老百姓说,“苦干二三年、跨越二十年”。重建给灾区教育发展提供了高起点的平台,灾区学校在地震中损毁的教育基础设施不仅得到了恢复,而且大大超出震前水平。灾区学校拥有了先进的教学资源,灾区孩子第一次接触到图书馆、微机室。地震的洗礼让灾区学校意识到了差距,援建教师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及教学新设施与落后的教育教学方法之间的反差触动了他们的神经。告别“盆地意识”,向东部取经,向先进经验学习,重建拓宽了灾区教育工作者的视野。今天,灾区的每一所学校,都在结合自身条件,逐步形成适合孩子发展需要的办学特色。灾区的每一名教师,在领略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同时,千方百计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3年重建路,教育大发展。喜看今日的地震灾区,教育正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注入持久动力,汇聚升腾起新的希望。我们期待,灾区的明天更美好,灾区教育的明天更美好。(本报评论员)

《中国教育报》2011年5月12日第1版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