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免费义务教育政策的全面推行,为加快农村教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和发展水平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也越来越高。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成为摆在各级党委政府、教育部门和全社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面对这一课题,昌邑市教育局紧紧抓住转变发展方式、促进教育公平的历史机遇,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积极构建“四方联动”机制,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撑起了一片晴朗的天空。
——以家庭为基础。留守儿童问题的形成,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亲情和家庭教育的缺失。为此,他们一方面引导留守儿童父母转变心态,经常通过电话、短信、网络等形式与子女进行感情交流和心理沟通,从精神上关心子女的发展;另一方面,大力实施“亲子共成长工程”,市教育局专门成立了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研究中心,各级各类学校成立了学生健康成长指导办公室和家长学校,开设了家长学校系列课程,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每年对学生家长开展家庭教育常识培训,努力让每一位学生家长都能享受到基本的科学育人常识教育。特别是对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引导他们不能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更不能对孩子溺爱放纵,要对孩子进行正确和积极的管教,杜绝一些不良习惯的形成。近几年,该市先后从全国各地聘请15名家庭教育、心理教育专家,举办专题报告会30余场,近8万名学生家长听了报告。
——以学校为主体。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爱更是教育的前提。为此,他们大力加强师生的爱心教育,鼓励引导师生积极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中。在教师层面,要求教师与“留守儿童”交朋友,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在安全上,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多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在学生层面,积极开展“结对帮扶”、“手拉手”等活动,让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能时刻感受到班级、集体的温暖,感受到同学的关心、友爱,始终保持一种快乐、自信、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以“五老”为纽带。在关爱留守儿童、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过程中,“五老”(老干部、老专家、老军人、老教师、老模范)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在学校、家庭、社会之间起着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为此,昌邑市教育局积极争取各级关工委的支持,对“五老”进行“分工定位”,按照“就地就近”的原则,安排“五老”成员重点包靠一些农村留守儿童,实行结对帮扶。放学后、星期天及节假日,由“五老”对这部分学生进行跟踪看护,监督他们完成作业,带领他们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并及时将活动情况反馈给家长和学校。近年来,“五老”们在镇、村的支持下,义务带领留守儿童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50余次。
——以社会为依托。社会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在推进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为拓展素质教育空间,为留守儿童创造更多更好的教育条件,该市大力实施“学校、社区共建工程”,充分发掘社区育人资源,着力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目前,全市农村学校建成社会实践基地40余处,在42处农村学校建设了“爱心书屋”,建成了“社区儿童俱乐部”43处、“乡村少年宫”62处。与此同时,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营造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新闻宣传部门切实加强舆论宣传,
发挥媒体作用,呼吁社会各方面人士对留守儿童给予关注;文化、城市执法等有关部门切实加强对公共娱乐场所的管理和整治,积极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关工委、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积极与学校配合,共同构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教育和监护体系,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了关爱留守儿童、共创和谐教育的浓厚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