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末就是母亲节了,很多学校都利用这一教育契机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了感恩教育。近年来教育工作者不断意识到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并采取各种方式加强了对学生的感恩教育。通过节日加强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对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促进个体的自身发展、增强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生:让感恩成为一种习惯
如何在小学阶段开展感恩教育呢?
可以在学校营造感恩教育环境,用感恩诗句时刻提醒小学生们要学会感恩。也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选用短小精美的寓言故事、童话故事或名人名家的感恩故事等加以讲解或让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明白感恩的道理。
那么,小学生怎样来感恩呢?开展体验活动,结合母亲节、父亲节等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体会父母养育自己的辛苦。了解老师一天的工作内容,体会老师教育学生的良苦用心和付出的精力。
中学生:知母心
开启感恩之心
在中学生的道德教育中,“感恩教育”是一个起点。当前,许多中学生缺乏感恩意识,主要由于父母的宠爱、溺爱,造成个别孩子由娇而横,唯我独尊,由爱生恨,甚至有的还恩将仇报。这类现象的出现,我们应该反思当前的教育方式,唤醒学生的感恩情怀,让学生学会感恩。
所以要利用各种场合或时机在学生的心底播种善的种子,好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用感恩之心去感受世间的亲情、友情和恩情,在接受他人关爱、支持和援助时,给他人以回报,不要只图索取和享受。教育学生将他人恩惠铭记在心,增强责任感,要有一颗感恩之心,懂得怜悯,懂得尊重,懂得负责,与人为善,善待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
可以结合节日,开展活动。比如母亲节,通过这些节日对学生进行传统道德教育,让学生们从真实的生活中感知父母的伟大与艰辛,从而将“感恩”内化为心灵深处的情感,并且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孝敬父母的情怀!
大学生:不能忽略精神生活的培养
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提供的一份于2010年1月完成的《青少年健康人格调查结题报告》显示:中小学生的人格心理问题并不严重;高中虽是问题高发阶段,但因高考被掩盖;而进入大学则表现明显。不少父母过分注重儿子物质生活的享受,而忽略精神生活的培养,极力想给孩子营造一个“温室”环境。但是,这个“温室”缺乏必要的风雨冷暖、人情世故、生活曲折等成长元素,使得如此环境下的“花朵”难以茁壮成长。
感恩父母、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人成才始于孝敬、感恩。孝敬父母、感恩父母是做人的本分,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很难想象一个人如果连父母都不孝顺、缺乏感恩之心,还能反哺社会。因此,从小培养孩子孝敬的美德,让孩子常怀感恩之心,对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意义十分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