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五道杠”少年引教育理念之争 应尊重孩子个性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5-11 14:22:19 | 文章来源: 解放日报

武汉市12岁的少年黄艺博近日成了“红人”,这个臂戴“五道杠”队长标志的少年,两三岁开始看新闻联播,出版了20万字的个人成长实录,每月两次照顾福利院老人……但是,黄艺博身上所表现出的成人化倾向,也引起社会各界对教育理念的争议。过于成人化,是否追求功利、目的不纯?还是应当宽容孩子多元发展、尊重其天性?本报两位教育记者对此进行了观点交锋。

成人化,功利杂陈

本报记者 李爱铭

近年来,关于早熟、早慧孩子的新闻时常见诸报端,吸引众多眼球,比如倒背三字经的神童、幼儿园孩子模仿主持新闻联播、青少年航天学员制造卫星等。孩子天性有异,自然发展本无错。但是,如果以成人化的要求去拔高、以成人化的方式去炒作、以成人化的标准去衡量的话,就值得我们反思了。

黄艺博只有12岁,可他身上有一股远离童真的“少年老成”,时时透露出成人化的烙印。两三岁时开始看新闻联播,7岁开始看人民日报、参考消息,有人质疑,如果没有家长的刻意引导,他怎么会喜欢阅读这些报刊?从网上疯传的照片中可以看到,黄艺博戴着“五道杠”少先队牌,表情严肃、微微颔首,煞有介事地审阅着手里的文件。有网友指出,其背后难脱家长或者第三者人为包装和炒作的痕迹。

一个又一个神童、一个又一个早熟孩子的问世,归根结底,是成人在背后包装、炒作。此前就有哈佛女孩、耶鲁高才生等出书列传“传授经验”的先例。成人化的包装和炒作,无非是为了商业利益,或者为了孩子一夜成名。但抹杀了童真的功利化炒作,不仅容易将无辜的孩子推到风口浪尖,让其承受本不该承受的压力,而且容易造成孩子心理失衡,影响其健康成长。

童年是什么?孩子们说,是课间的纵情奔跑,是放学后自由阅读《故事大王》,是春游时无忧无虑的玩耍。但很多家长用望子成龙的高期望值,拔高对孩子的要求。不少孩子每周要在父母安排的三四个补习班之间来回奔波,童真快乐的童年,因功利化的教育而提前消逝。以压抑孩子的童年天性来换取未来的前途,这种功利化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成长非常不利。

孩子优秀与否固然有多元化的评判标准,比同龄孩子早熟也无可厚非,但如果按成人化的标准去评价和引导孩子“好”还是“坏”,那将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多元化,尊重个性

本报记者 彭薇

把“五道杠”少年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引起争议最多的,除了少先队最大“官”到底是几条“杠”之外,还有一条就是关于黄艺博的兴趣之争。大家津津乐道的,不是黄艺博的文采和爱心,而是他从小就对时事政治表现出的浓厚兴趣。

两三岁看新闻联播,7岁读人民日报、参考消息……这些兴趣是否有悖于孩子的天性?一些网友看来,一个两岁的孩子怎么可能对严肃类的新闻节目产生兴趣?但我要说的是,对一些孩子异于常人的兴趣,成年人且慢“打压”。按常理,2岁小孩看新闻的确有些不可思议,但如果受到特殊环境影响,则完全有可能。据武汉一些媒体报道,黄艺博的父母一直喜欢收看新闻节目,拒绝电视剧等,他们也有意将孩子往这方面引导。久而久之,孩子耳濡目染,也会追随家长的兴趣。在这里,既可以说是渗透式教育起了作用,也可以说孩子的确对时事政治比较感兴趣。

我们既然承认孩子的天性有不同,同样也应该承认他们的个性和秉赋各异,孩子的培养模式应该是多元化的。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兴趣,可以喜欢游戏、动画,可以偏爱音乐、美术;有的儿童性格上“孩子气”更多一些,但同样也会存在少年老成的孩子。我们不能武断地认为,收看新闻节目的孩子就是“失去童真”,甚至享受不到快乐。如果一味嘲讽孩子的某个兴趣,认为他应该和其他孩子都一样,这其实和剥夺孩子的天性没什么差别。

不少教育专家认为,与其拿孩子的天性调侃、说事,不如尊重他的个性。一味指责挖苦孩子的某个兴趣,其实是将孩子的兴趣“妖魔化”了。就如一位媒体人所说,“黄艺博如大多数孩子那样,对一些东西还怀有纯真的信仰。只不过,有的孩子信仰里多了一些童话的色彩,而他多了些现实情怀。”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