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杨之光是我国著名的水墨人物画家,在60年的艺术生涯中,其人物画创作几乎在每一个重要的年代,都有代表性作品问世,成为祖国发展的形象见证与视觉象征。12月12日至20日,由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画院、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州美术学院、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的“与时代同行——杨之光从艺从教六十周年回顾暨‘杨之光美术中心’作品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这个别开生面、内容丰富的大型综合艺术展,由范迪安、梁江和杨小彦共同策划,陈履生任学术主持,何建成任艺术总监。在12日下午举行的研讨会上,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与少儿艺术教育专家,就杨之光的水墨人物画与时代、杨之光晚年艺术教育理念与少儿培养召开高层研讨会,不仅总结了杨之光从艺60 年的成就,而且还就创作、创意与创新之内在关系,做出系统的研究。其中,“杨之光从艺从教60年学术研讨会”由陈履生主持,“杨之光美术中心教育研讨会”由龙念南主持。本报摘登部分文字,以飨读者。
梁江(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杨之光不但在艺术创作上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作为美术教育家,他数十年来为美术事业尤其是广东画坛培养了很多人才。他的最重要的作品整批捐献给了国家相关美术机构,其为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的精神令人敬佩。
黎明(广州美术学院院长): 1953年,杨之光作为新中国美术教育的优秀毕业生,跟随当时的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胡一川以及同期毕业的年轻人,来到祖国南方创建了广州美术学院。他早年受教于岭南画派高剑父,又追随徐悲鸿,吸收各家之长。他在广州美术学院的教学,严训练、宽创作,在教育上贡献良多。
他毕生的创作,均与时代同行,晚年在国外定居,深入了解西方美术后却毅然回到国内,继续他的创作,并尝试在青少年中间播撒启迪的种子。
何家英(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天津画院院长):只要谈到中国水墨人物画,一定绕不过杨之光,他代表着当时人物画的高度。杨之光的代表作品《一辈子第一回》、《矿山新兵》等今天看来依旧感人。尤其是表现舰长和战士面对初升半轮红日的《浴日图》,背景十分悠长,在写情上大笔挥洒,水墨淋漓,上下呼应十分得体,为中国人物画的发展,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无论在多么艰难的情况下,他从未放弃对于艺术的追求,对于人的真挚热爱,着力挖掘生活中美好的情境。他对于后辈也是关怀备至。
看到杨之光少儿美术中心的儿童作品,我非常惊讶。杨之光致力于通过美术教孩子打开思路,不是停留在一招一式,教牡丹画牡丹,把水墨画庸俗化,而是以开发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为主导,从而使他们得心应手地把感受到的东西画出来。
张晓凌(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研究生院院长):杨之光这一代人解决了人物画如何面对生活的问题。徐悲鸿开了一个头,杨之光这一代结出丰硕的果实。但他们画的题材和人物,都和徐悲鸿时代不一样,比如画高架线、城市建设等,在前辈没有提供任何经验的前提下,这一代人在创新中国画方面,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一般认为,面对生活的写实主义作品,仅仅解决了造型问题、观念问题,而忽略了笔墨问题。但杨之光、方增先等在笔墨上下了大功夫,既解决了写实人物画面对生活的担当问题,还成功地继承了笔墨。
杨之光等前辈的展览陆续推出,展现中国人的价值观,为中华民族创造了伟大的时代形象。暂且不论笔墨、学术贡献,仅此一条,在新中国美术史上就应有一笔。
孙美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创作三阶段,跨度六十年。杨之光以他持续不断的创新精神,引起同行们许多热门话题。其中一个具有广泛意义的学术性议题,既关系着中国画创作,也关系着中国画教学,就是中国画与素描关系的问题。杨之光的主题性人物画、肖像画、女人体写意、舞蹈写意……多品类创作,证实着中国人物画融入西画素描,强化写实性表现力的艺术体系,做到以中化西,而非西化,终将立得住。但体系的中轴线和要津,必须是蒋兆和教学理论反复强调的,理应在中国画传统的造型规律基础上,融入西方素描,旨在加强中国画内在结构、骨法用笔的表现力。
皮道坚(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杨之光的艺术道路延续了徐蒋的水墨变革之路。徐悲鸿的变革,主要是借鉴西方写实绘画的画法,扩大了中国画的表现范围、水墨语言,但是停留在素描加水墨的层面上。杨之光这一代人做好了打通和衔接的工作,结束了素描加水墨的作风,把西画的写实主义的观念手法,和传统水墨画技巧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对于上世纪80年代乃至新世纪以来的水墨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陈醉(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把人物画推上顶峰是共和国的功劳,政权建立以后需要大量反映现实的大主题绘画样式,在此之前没有人能完成这样的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共和国培养了一大批包括杨之光在内的人物画画家。历史上人物画也写实,但方法不一样,很难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包括杨之光在内的共和国培养出的画家,创造了新时代的画风。
孙克(著名评论家): 在水墨写意画上,杨之光的成功实践对当代水墨人物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在上世纪50年代画的《一辈子第一回》,有蒋兆和的作风,晚年发展了没骨写意,而且很大胆地融合了色彩,充满了现代感。
王镛(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杨之光说“我一生就是不走别人走过的路”,具有当代中国改革开放、自主创新的时代精神。在美术史上衡量他对于新中国人物画的贡献,绕不开《矿山新兵》为代表的写实水墨人物和以舞蹈人物为代表的没骨写意人物。
尚辉(《美术》执行主编):杨之光是水墨人物画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作品有时代的鲜明特征。他在水墨写意人物画上有新的突破和新的创造。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有不少尺幅巨大的主题性作品,但看了不令人激动,有些索然无味,而杨之光的写意水墨人物画有一种激情澎湃的力量,充满水墨写意画的精神。他的水墨写意、没骨写意吸收了水彩的因素,最后升华出来“写”的精神。
赵力忠(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一位艺术家不在于有多少头衔,也不在于有多少别墅,更不在于有多少名车,而在于有没有几件经典的作品,深入人心,载入史册。杨之光做到了。
刘龙庭(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杨之光是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中国人物画坛的常青树,从他早期的作品能看到笔墨功夫和造型能力的完美结合。他晚年的作品,泼彩也好、大写意也好,体现了气韵生动的优良传统,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对21世纪的国画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陶咏白(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写实和写意是两难,杨之光都闯过来了,一气呵成,任意挥洒。以大量的水彩写生和传统手法结合起来的绘画,在光色的运用上,以色当墨,水彩加线,保证了色彩和水墨的互相结合,形成了杨氏风格。
陈传席(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之光画的人体和头像,对光的使用非常出色。中国画要改革,首先要用好光,一直到徐悲鸿、蒋兆和、李可染、杨之光,才把光运用到中国画当中,非常了不起。
田黎明(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杨之光的作品充满了光明,在“笔墨当随时代”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体现了时代的精神和文人的品格。
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学从徐蒋开始强调人物画写实和写意的融合。在中西融合的问题上,央美在教学上讨论了很长时间。杨之光较好地结合了写实和写意,比如《矿山新兵》的干笔和湿笔,眼窝之间的转移湿笔一笔就成形。人物画脸部的刻画很难做到一笔成形。笔墨抽象和脸部的扎实写生结合在一起,要有很深的体会方式。杨之光吸收和借鉴了素描,解决了最关键的问题,使笔墨特别耐看。
郑工(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 杨之光的作品在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非常有影响。到了80年代,新潮滚滚,一浪高一浪,杨之光还在引领潮流,那时五六十年代的画家大多被淡忘了。彩墨是很有争议的概念,但是,在上世纪50年代初确实左右着中国高等美术院校。杨之光的彩墨使得理论界重新认真思考彩墨画的历史性,以及如何重新认识和评价。
陈振国(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杨之光老师非常全面。他在1949年以前的学习奠定了自身传统文化的基础。在就读中央美术学院之前,他就出了自己的第一本花鸟作品画册。1949年之后,他很注重融会贯通,不仅是技法研究。
有人提出,杨之光让人印象深的画,是不是属于歌功颂德派。我绝对相信他们这一批人,虽然有很多“文革”期间的绘画作品,但是创作是真诚的。我对这一批老知识分子充满了敬意,他们的人格魅力值得敬仰和学习。
朱虹子(《中国艺术报》副社长):很多先生说,杨之光和时代同行。但从某种意义上,杨之光与时代保持了一定的距离。他对于美,对于理想人格,始终保持着浪漫的情绪和美好的向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五六十年代不是一个优雅的年代,但杨之光的作品一以贯之地从人性的角度观照社会。包括他所塑造的毛泽东形象,我们看到是一个社会领袖的理想状态。我觉得这是杨之光和其他同时代画家的差别。这在中国当代的绘画中是非常稀缺的,正因为稀缺,我觉得宝贵。
鲁虹(深圳美术馆研究员):刚才田黎明谈得非常好,杨之光的作品自由流畅,充分拓展了表现的空间,在历史上是没有的。在这一点上,他对徐悲鸿有所超越,大胆地改变了传统人物画的方法。
史国良(著名人物画家):杨之光是徐蒋教育体系培养的一代成果,是他那一代的佼佼者,对后来的人物画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他在教学上也花费了相当大的心血,“四写”等教育理念深入人心,老先生晚年将精力放在了少儿美术教育上,其用心之苦令人敬佩。
杨建国(《东方艺术·国画大家》主编):杨之光的许多作品我们这一代人都看过,而且能记下来。不少展出的作品小时候临摹学习过,特别热爱,直到今天热度未减。北有黄胄、南有杨之光,学习人物画的学生没有不曾临摹过杨之光作品的。
杨珍妮(广州美术学院原党委书记):杨之光创作了一辈子,用美的原则描绘世界。他一直在追求美,但很多人不知道他的坎坷人生。由于家庭的出身,再加上历史的原因,杨之光没少吃苦。但他始终是一个爱国、爱党、爱人民的艺术家,用自己的心、爱、情,歌颂祖国、母亲、人民。
他在广州美术学院干了一辈子。他有一句话我深深记着,他说:“我深爱我的学生,我重视教育,远远超过我自己的创作。”广州美术学院为贫困学生捐款,他是第一个站出来的。画品高,人品高,他是真正的艺术家。
杨之光:我感谢大家今天的发言,对我很有帮助。忙了一辈子,大家帮我总结得非常好,有一些自己是总结不出来的,我回去好好消化大家的发言。
我一辈子吃的苦不比任何人少。有很多的高手和我一样的努力。我的艺术追求光明,我从来不画悲的东西,都是乐观向上。我画石鲁像时是自己最难过的时候,心在流血,可是我画他笑。这张肖像在美国展览时引起了轰动,艺术的力量会超越国界。再次感谢大家。(发言根据速记摘要,未经与会专家审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