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演出

北京国际音乐节延续公益传统 大师走入百姓中间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10-25 16:00:31 | 文章来源: 北京青年报

明星大师走入百姓中间

明星大师走入百姓中间

上周末,随着阵阵的鼓声,朱宗庆打击乐团在三里屯橙色大厅为第十四届北京国际音乐节拉开了“都市系列音乐会”的帷幕。在北京音乐厅,来自瑞士琉森音乐节弦乐团的艺术家们与孩子们玩得十分热闹,“儿童公益音乐会”在这里举行。而在几天前,张建一、廖昌永和黄英更是在北京音乐厅唱起了上个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的中国艺术歌曲;在首都师范大学,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学生为同学们带来马勒的声乐杰作以及独奏、合唱、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演出,让莘莘学子享受音乐的轻松与愉悦。从10月6日开始的第十四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开展的大师课、音乐会导赏、公益音乐会,以讲授、探讨、欣赏等多种形式,带领观众走进音乐世界。北京国际音乐节以丰富、多层次的活动安排,让更多的人轻松走进音乐殿堂,享受全方位的艺术体验。

把音乐还给人民大众

北京国际音乐节节目总监涂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本届音乐节延续了以往音乐节的公益音乐会传统,并举办将‘民乐音乐会’概念扩大为‘中国音乐’的‘中国艺术歌曲音乐会’,同时开启了‘都市系列’,这些都是北京国际音乐节在公益方面所精心设计的重要环节。”

涂松告诉记者:“今年在中山公园音乐堂举办的‘思乡·遥望·追寻——中国艺术歌曲专场音乐会’是一个亮点,受到了年长观众朋友的热烈欢迎。一位81岁高龄的观众感慨地说:‘太高兴了,终于又能听到这些熟悉的曲子了。’音乐会精选了代表着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歌曲杰出成就的萧友梅、黄自、赵元任、青主、丁善德等作曲家的艺术歌曲,如《玫瑰三愿》、《我住长江头》、《想亲娘》、《教我如何不想他》等经典之作。中国艺术歌曲自诞生发展至今,在各个时期作曲家们的不断努力下,完成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本场音乐会精选的这些作品的创作者,为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在传播西方艺术的同时,又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为中国音乐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领域。本次北京国际音乐节我们还策划了十四年来首次专门面向年轻听众群的‘都市系列’音乐会,让他们在动感中走进古典音乐的世界。上周在三里屯举办的朱宗庆打击乐团音乐会,生动活泼的轻松乐曲为年轻观众献上一场贴近大众生活、融汇中西的打击乐盛宴。同时,音乐会前的相关教育活动,以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为‘都市系列’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这些都显现了北京国际音乐节关注音乐的未来发展,运用自己的资源,为北京最普通的观众带来音乐的享受,把音乐还给人民大众。”

“爱乐传习”从下一代抓起

涂松介绍说:“今年在首都师范大学举办的音乐会是‘爱乐传习’公益教育项目专场。‘爱乐传习’公益教育项目是国内最有影响力、最专业的音乐普及教育品牌之一,由中国艺术基金会和北京中艺艺术基金会于2008年主办,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基金会承办。‘爱乐传习’项目主要以‘音乐赏析’及‘音乐传习’两部分构成。一方面组织目前国际国内优秀的音乐教师,使用当前国际上先进的音乐教育方法,为学生开设音乐实践课;另一方面亦凭借庞大的演出资源为学生提供高水准的音乐演出,以此引起学生参与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鉴赏能力,最终实现‘传习’的目的。音乐节艺术总监余隆总是说,音乐的未来是年轻人,音乐节的项目应该让年轻人感受音乐的快乐,只有这样才能使音乐事业健康地发展。今天听音乐会的大学生不见得未来是音乐家,但是他们必定是未来音乐的听众,我们做的是让学生们了解古典音乐,喜欢上古典音乐,为他们的人生道路提供一些音乐方面的帮助,使得他们的生活更健康。”

自第二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以来,儿童音乐会成为每年金秋为孩子们送上的不变的音乐礼物。免费入场和极高的参与度成为引领儿童走进多彩的音乐世界的保障。今年我们邀请到享誉世界的室内乐团——琉森节日弦乐团前来助阵,他们不仅演奏传统形式的古典音乐如莫扎特、维瓦尔第、柴可夫斯基等著名作曲家的作品,还专门为小朋友改编了几首动画片名曲,弦乐团独特的演奏风格和主持人的现场互动定会使整场音乐会变得妙趣横生。

音乐节公益无处不在

据介绍,作为北京国际音乐节的传统教育项目,大师课已经开办了十三届,是教育项目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届音乐节遵循惯例,邀请众多名家开堂授课,同时在设计上力求涵盖多层面的听众——从专业院校的学生到业余音乐爱好者,从成年人到少年儿童,通过明星演奏家及指挥家们的指导,使他们在音乐技巧和艺术上得以提升,也让所有在场观众近距离感受大师风采。本届音乐节请到众多世界公认的顶级指挥家,不得不说是音乐节对于马勒作为一位出色指挥家的致敬。音乐节特别邀请到其中的六位大师将他们多年指挥马勒音乐的经验传授给音乐学院的学生们。在本次“指挥风暴营”系列大师课期间,包括丹尼尔·哈丁、赫尔穆特·里霖等在内的几位世界顶级指挥家在为期两周的时间内在中央音乐学院为指挥专业的学生和古典音乐爱好者举办4场指挥大师课,传授技巧与经验,分享自己指挥生涯的心得和对马勒音乐的理解与阐释。在这里,人们不仅可以与大师有近距离的接触,而且可以与大师互动交流,得到亲自指点。除此之外,“柯蒂斯学院系列”大师课和声乐大师课的强大阵容,更是满足了音乐专业学生和爱好者各方面的需求。中提琴家罗伯托·迪亚兹、大提琴家马西·罗森以及作曲家大卫·路德维希等都将为专业院校的学生进行全面的指导,而向公众开放的形式更是给了更多人接近、感受音乐魅力的机会。对于喜欢声乐的观众来说,10月28日安妮·索菲·冯·奥特的声乐大师课更是不容错过。届时,她将带领大家一同探寻德奥艺术歌曲之美和声音的奥秘。

音乐会导赏也是北京国际音乐节的一个传统项目,自第11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将音乐会导赏正式引入公益项目,在北京的音乐会听众群中,已培养起“预习功课”的良好习惯。第14届音乐节将继续保留音乐会导赏,形式内容更加开放。除了3场传统的音乐会前导赏,今年还开设了一场音乐会后导赏及一场音乐会中导赏。在音乐会中场休息时安排的导赏形式新颖、内容独特,可谓开创历史之先河。在上半场优美雄壮的《大地之歌》结束之后,该曲作者、著名作曲家叶小纲从幕后走到台前,与本场演出的舞台导演——中国著名导演、剧作家李六乙一起,共同为观众讲述本次视听盛宴的理念,分析多媒体应用的特点,比较上半场叶小纲版《大地之歌》和下半场马勒版《大地之歌》的异同,带领观众共同感受东方与西方的碰撞、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与往年大部分由乐评人或音乐教育家主持的导赏不同,本届5场音乐会导赏的主讲人全部由音乐家担任。爵士钢琴家尤瑞·肯恩、低男中音沈洋、指挥家曼弗雷德·霍内克、女高音黄英和男高音张建一等都将在音乐会前后与现场的观众分享自己对音乐的心得与感触,探寻音乐的灵魂所在,从而让观众了解到音乐的特别之处,使之更好地欣赏并理解音乐。

第十四届北京国际音乐节高举公益大旗,不仅在古典音乐的推广与普及上下了工夫,更将古典音乐的未来放在首位,让古典音乐走进社会走近大众,为北京国际音乐节这张北京文化名片增添了几分亮色。

中外艺术家愿为公益忙

本报讯(记者伦兵)在第十四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中,公益音乐会成为一个不小的亮点。而在公益音乐会中,来自瑞士的琉森节日弦乐团和台湾朱宗庆打击乐团参加的两场音乐会分别代表北京国际音乐节传统和新型的项目。记者分别在演出现场对两个乐团进行采访,他们一致认为:“北京国际音乐节举行公益音乐会确实对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让音乐与更广大的听众近距离接触,让音乐开启儿童的心灵,这是音乐节的百年大计。”

琉森节日弦乐团的指挥阿西姆·费德勒对记者说:“为儿童举办音乐会是我们乐团经常做的,在来北京之前,我们还在美国加州举办了儿童音乐会,我们也经常去校园进行演出,与孩子们近距离接触。我觉得,北京音乐节举办儿童专场确实是为古典音乐进行了一次普及,我们自己也有孩子,让孩子们从小就接触音乐对于他们的成长是十分有利的。”

费德勒告诉记者:“选择儿童们喜欢的作品进行演绎,是普及音乐会常用的方式,而在音乐演奏前向孩子们进行讲解,对于孩子们理解音乐有很大的好处。因此在来到北京以前,我们对儿童音乐会的演奏作品和表现形式都做了精心的安排,也进行了排练,目的是让孩子们高兴,快乐地聆听我们的演奏,同时我们也与孩子们进行近距离的接触,孩子们就是音乐的未来。”

著名台湾打击乐演奏家朱宗庆领导的打击乐团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成立就开始进行音乐推广,如今已经走遍全台湾。这一次在三里屯橙色大厅举办“都市系列”音乐会,朱宗庆很是佩服,他说:“能够把音乐会从音乐厅搬到都市的角落,在这样的场所让年轻的观众与我们的音乐有近距离接触,确实是不一样的音乐会,余隆的这个想法很聪明,让音乐与更广泛的百姓接触,音乐的震撼能够引起他们的强烈共鸣。”

朱宗庆告诉记者:“在台湾,我们的乐团的音乐普及和推广工作已经做了很多年,一般人认为音乐太高深,而我想说音乐是最接近人的生活的艺术,我们在台湾去过学校、公园、社区、名胜古迹等地进行演出,与所有人分享音乐的共鸣,确实能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影响和变化。我主张从小学音乐不一定要成为音乐家,音乐可以是一生的好朋友。就像我,学音乐时没有想到太多,而一旦学习了音乐你就发现有太多的知音。过去很多人认为打鼓的没有前途,其实是社会给你机会后你不知道该如何做,音乐是展现你人生理想的媒介,而至于你学的什么乐器、喜欢什么样的音乐,并不重要。经过我们20年的推广工作,我们朱宗庆打击乐团已经有‘一军’、‘二军’、‘三军’三个队伍,其中‘三军’是由大学生和中学生组成的乐团,同时在全台湾还有‘四军’,是81个校园青少年打击乐团,有1000人参加。我们的学校现在已经遍布全台湾,并在上海和北京也建立了打击乐学校,大约有1万名小朋友正在学习打击乐。其实很多小朋友不见得未来就学习艺术,但是音乐能给你心灵上的洗涤,培养孩子们的音乐感觉,培养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