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利华
余隆
李心草
中国五大交响乐团齐聚北京国际音乐节
正在北京舞台如火如荼举行的第十四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以纪念著名作曲家古斯塔夫·马勒逝世100周年为主要内容,邀请了世界著名指挥家执棒,并邀集国内艺术水准最高的五个交响乐团为主力阵容,三个星期内共同完成这场纪念马勒的音乐盛宴,这在北京舞台过去是没有过的。中国乐团集体登上这世界最重要的古典音乐节,演奏的作品是交响乐团演奏的试金石——马勒的作品,这对于中国交响乐的实力是一次极好的检阅。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余隆对记者说:“北京国际音乐节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邀集中国五大交响乐团共同参与纪念马勒的交响乐演出,这说明中国乐团的演奏已经达到了与国际乐团同步的艺术水准。人们都知道,马勒的交响乐因气势恢弘、阵容庞大、复调节奏变化多端,被认为是交响乐团的试金石,需要交响乐团有一定的实力才能完成。大约十多年前,中国乐团演奏马勒作品是一件音乐界的大事件,哪个乐团要演奏马勒的交响乐就会令人刮目相看。而今天,五大交响乐团同时拿出马勒不同的交响乐,中国爱乐乐团还一连演出四部马勒的交响乐,这的确显示了中国乐团的强大实力。我的马勒我的团让观众看到中国交响乐的发展成果,看到中国乐团演奏水准的成熟。”
三十年历史从无到有
马勒是奥地利伟大的作曲家,他生活在世纪之交,是浪漫主义晚期代表作曲家之一。作为指挥家,他成功地指挥了格鲁克、莫扎特、威伯、瓦格纳的歌剧作品;作为作曲家,他的音乐创作多采用动机发展手法,承袭了瓦格纳的传统,他的音乐是通向20世纪无调性音乐的桥梁,在音乐风格上是浪漫主义的延续,在表现手法上则不时地显现勋伯格作品的无调性因素,他善于把哲理与通俗、个性与民族性、浪漫与现代的音乐糅合在一起。
今年北京国际音乐节开幕式指挥马勒第八交响乐的著名指挥家迪图瓦说:“马勒的交响乐早先并不是广泛地被交响乐团演奏,而到了1961年伯恩斯坦在纽约爱乐乐团指挥演奏了全部马勒交响乐作品,人们才发现,马勒的交响乐作品有着深刻的内涵,有值得挖掘的东西。”在新中国成立后最初的三十年间,我国的交响乐团几乎没有演出马勒作品的记录。1981年1月30日,当时的中央乐团历史性地在美国指挥家吉尔伯的指挥下首次演出马勒《第四交响乐》,这是中国乐团第一次演奏马勒的交响乐作品。而4个多月后,在我国著名指挥家韩中杰的执棒下,中央乐团又演奏了马勒的《第一交响乐》,这是中国指挥家第一次指挥演奏马勒的作品,这在当时可称为中国交响乐演奏的大事件。也是从1980年以后,中国的交响乐团才开始接触马勒,从当时的中央乐团开始,中国的交响乐团演出的马勒交响乐作品从无到有逐渐形成气候,直到今天,中国爱乐乐团、中国交响乐团、广州交响乐团、上海交响乐团、北京交响乐团、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和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上海爱乐乐团、杭州爱乐乐团等都已经能够演出马勒的交响乐作品。
余隆:
马勒的交响乐散发着人性的光芒
作为北京国际音乐节的艺术总监,余隆同时也是中国爱乐乐团、上海交响乐团和广州交响乐团的艺术总监。余隆对乐团演奏马勒的交响乐作品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马勒的作品是乐团的试金石,他的交响乐传递着人性的理念和情趣,传递着他对爱与情的感悟,极具震撼力。在中国乐团的发展进程中,上个世纪90年代演奏马勒的作品就算作音乐界的大事,而今天几个团能在三周内演出全部的马勒交响乐,而中国爱乐乐团能仅用两三天时间就排出一部马勒的交响乐作品,这说明中国的乐团已经成为国际化的职业乐团。现在一个乐团演奏马勒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而是很常规的事,这表明,中国的交响乐团演奏水平在这十年里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余隆告诉记者,除了中国爱乐乐团已经完成了两轮马勒全部交响乐的演奏外,他领导的广州交响乐团也已经完成了一轮马勒全部交响乐的演奏,而他领导的上海交响乐团也已经开始演奏马勒交响乐作品。他说:“对于交响乐团来说,马勒的作品是躲不开的一课。”
李心草:让马勒回归原本的风格
身为中国交响乐团的常任指挥,李心草早在1992年就开始接触马勒的作品,那时我国著名指挥家胡咏言指挥上海交响乐团演出马勒作品,请李心草帮助打底排练。而1996年2月3日,原中央乐团改革体制重组中国交响乐团前的最后一场音乐会,就是李心草指挥的马勒《第一交响乐》,这也是他首次登台指挥马勒的作品。
马勒的作品对于乐队的演奏确实有难度,李心草说:“马勒的第三交响乐长达100分钟到120分钟,是世界上最长的交响乐,对于指挥来讲是一个考验,对于乐队来讲,同样也是一个考验。我自己比较喜欢马勒音乐性较强的几部作品,他的第二、第四和第九交响乐都是我喜欢的,我认为马勒的第三交响乐第六乐章把交响乐写到了顶点,写上天了,我特别喜欢。”
李心草还告诉记者:“因为我在奥地利学习过,因此,我对马勒的作品比较喜欢以奥地利风格诠释,因为马勒是奥地利作曲家,奥地利作曲家的作品有时候风格的把握不是谱面上表现出来的,而是口传心授的。比如维也纳爱乐乐团与芝加哥交响乐团同样演奏马勒的作品,维也纳爱乐乐团在风格的把握上肯定有优势,我听到其他风格的乐团演奏马勒的交响乐,尽管技术很好,我会觉得不是味道。我认为,要想了解马勒,就得到马勒生活过的地方去体验,才能还原马勒作品本来的风格。而我自己的诠释多多少少也受到当年在奥地利留学的影响。”
谭利华:
马勒作品对乐队提高大有好处
著名指挥家谭利华带领的北京交响乐团已经成为北京的一张文化名片,前两年该团每年定期地欧洲巡回演出,在业界引起极大的轰动,在欧洲得到了很好的赞誉。谭利华告诉记者:“北京交响乐团已经演奏了除马勒第八交响乐以外的所有马勒的交响曲,最早演出马勒交响乐是在1998年。”
谭利华非常喜欢马勒的作品,他告诉记者:“马勒的交响乐是继贝多芬、勃拉姆斯之后的浪漫主义作曲家的代表人物。马勒曾经是一个指挥家,他对乐队各个声部的功能完全了解,因此,他的作品中困难的片段是一般作曲家很难超越的,他的作品织体、复调都非常繁杂,对乐队演奏水准的提高大有益处。”
在第十四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上,谭利华将带领北京交响乐团演奏马勒第十交响乐,谭利华说:“这是一部未完成的交响乐,我对他的第九交响乐和第十交响乐研究后,发现马勒在作品里表现了他面对死亡的敏感,他把对人生、生命、爱情和亲情的总结都放在这两部交响乐当中,而第十交响乐中个别声部的色彩运用更是值得我们当代作曲家学习。”
对于中国观众而言,怎样理解马勒?谭利华说:“马勒作品最大的表现力在于震撼、意境和联想,他给了观众联想的空间,管弦乐的丰富性在交响乐的作品中得到最好的表现。我想,马勒的作品能够在北京国际音乐节集中演出,说明我国乐团演奏水平达到了一个较好的档次,能与国外B级以上的职业乐团同步。而对于观众来说,也能够感受中国人心中的马勒。‘我的马勒我的团’在北京国际音乐节中是最好的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