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配合西安咸阳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建设,省考古研究院在2010年对工程建设地区进行了考古发掘,其中共发掘墓葬60余座,出土文物达1300余件。令考古人员震惊的是,在这里不仅发现了关中十六国时期最大的一个墓葬,还发现了唐玄宗外公之墓。该考古成果已入选201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名单(入选名称:陕西咸阳底张镇十六国-唐代墓群)。
级别很高双室砖墓葬 有5个天井
省考古研究院隋唐研究部部长、副研究员刘呆运说,这次发现的唐玄宗外公之墓为该地区唐代墓葬中最大的一座,地面保存有封土,墓前还发现有石刻。“封土为四边形,底边边长28米、高11米。在对封土进行解剖时,令人惊奇的是,封土的夯土层一层一层十分清晰,由上至下共有夯层91层,每层厚约10厘米,顶部土色略杂,其余土色纯净。有的层位发现有车辙印和牛蹄印。”刘呆运介绍。
该墓葬为多天井双室砖券墓,平面略呈一个“干”字形,坐北向南。墓葬水平总长74.2米,墓道开口距现存地表深0.68米,墓室底距现存地表深12.5米。其结构由墓道、过洞、天井、壁龛、甬道、前后墓室、后甬道等部分组成。
令人惊奇的是,在唐代,采取双室墓葬的多为公主、太子,而该墓葬缘何呈现如此造型?此外,该墓葬共有5个天井。在唐代天井越多,预示着墓主人的身份越高,皇帝才会有9个天井,太子、公主有的是7个天井,有的皇后也只有5个天井。
造型奇特“佛塔”造型唐砖墓首次发现
考古人员还发现该双室墓葬竟然呈现出奇特的“佛塔造型”。这在唐代砖室墓结构中第一次发现。双室分为前后室,前室土圹开口边长为11.6×11.2米,后室为8.6×13.4米。土圹四壁从开口至墓底逐渐倾斜内收。前室土圹底东西边长6.7-6.9米、南北边长5.9-6.1米,后室土圹底边长7.7×7.6米。土圹竖穴挖好后,再用条砖券筑砖室。砖券的前、后室形制结构及大小基本相同。前室南北进深3.9米、东西面宽3.7米、通高6.1米;后室南北进深4.4米、东西宽4.6米、通高6.1米。在前后室的顶部,穹隆顶外圈上部垫厚约0.1米的活土踩实后,用条砖堆砌成盝顶形砖墩,盝顶下部四壁用条砖丁顺错杂平砌4-6层,四周逐层叠涩回缩成台阶状,共11-13层,呈佛塔造型。双室墓从底部到顶部有8米高,在穹隆顶上面的佛塔约有1.5米高。
唐代佛教盛行,人们熟知的寺院大师们的墓葬多为上面有个佛塔,下面是地宫。此次发现该墓葬呈现佛塔造型,这又是为何呢?专家们认为,这为研究佛教对中国丧葬礼仪制度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身份尊贵墓主人是唐玄宗的外公
如此奇特的墓葬,主人是谁?第四过洞下斜坡面上一合墓志的出现,让谜底呈现。原来,墓主人竟然是皇亲国戚,姓窦,名孝谌,为唐睿宗李旦的国丈,唐玄宗的外公。
窦孝谌于武则天通天元年(697年)薨于罗州官舍,圣历元年(698年)葬于洛阳,玄宗先天元年(712年)迁葬,与夫人庞氏合葬于咸阳之洪渎原,被追封为太尉、豳国公。
根据墓志铭和新旧唐书中记载,窦孝谌的父亲窦诞在唐太宗时期历任刑部尚书、太常卿。窦孝谌在武则天时,历任太常少卿、润州刺史(唐朝时地方上有州、县两级,州的长官为刺史)。其三女儿窦氏姿容婉顺,动循礼则,光宅元年被立为德妃。窦德妃生唐玄宗李隆基及金仙公主、玉真公主,公元693年,因被人诬陷挟蛊道祝诅武则天,是年正月初二被武则天杀死在宫中,葬处无人所知。睿宗即位,谥曰昭成皇后。窦孝谌的妻子庞氏也因讥讽武则天,差点丧命。窦孝谌被从刺史贬至罗州(今广东化州)任司马,于通天元年(697年)薨于罗州官舍,至死也未返回京城。
先天元年(712年),唐玄宗将窦孝谌墓葬迁葬于京畿之地,追封其为太尉、豳国公。后来,其三个儿子希瑊、希球、希瓘均官拜国公(封爵名,隋始置,自唐至明皆因之)。据《唐书》记载,窦氏一门在唐中宗、睿宗、玄宗三朝,曾有九人官封国公,其家族在盛唐时期声名显赫,权倾朝野,盛极一时。
被盗严重玄宗赏赐的2000件宝贝一个难寻
“太遗憾了,如此重大的墓葬竟然被盗得近乎干净,只留下了些许唐三彩残片。”考古人员气愤地说,在整个墓葬中共发现了10余盗洞,有的盗洞直接打进了墓室内。有以前盗的,也有近现代盗掘的,盗墓贼十分猖獗,竟然连墓室的石封门都被炸药炸得一团乱。根据墓志和史书记载,唐玄宗在迁葬窦孝谌墓时,给该墓葬赏赐了2000件东西,如今因被盗严重,这些宝贝一个难寻。
在墓道与墓室内,还存着一些壁画,在墓道的两侧还残存着青龙、白虎、出行仪仗、祥云等壁画。在第二过洞还保存着一幅牛拉车图的大部分,一幅两名宫女的壁画,壁画色彩鲜艳,绘画功底深厚。如今,壁画已被考古人员揭取,这为研究唐代美术史、绘画技法都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本报记者 周艳涛
十六国:一尺等于25厘米
此次发现的十六国墓葬,是目前关中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一个十六国墓葬。南北水平总长75.25米,以前发现的多为三四十米长。令人奇怪的是,该墓葬与其他墓葬相反,墓室在南,墓道在北,不知是何原因。
19乐俑吹拉弹奏
出土的124件(组)文物中,有陶器、铜器、金银器、骨器、铜罐、铜熏炉。令考古人员惊奇的是,还出土了19件陶乐俑,以前多为4件、6件。
刘呆运说,这19件乐俑分为三组,体形稍大者出土12件共两组,每组6件,体形稍小者出土7件,其中有2件均呈拍手造型。将这些乐俑分三组摆开一看,人们发现三组竟然一一对应,每一排的乐俑所对应者均持有相同的乐器,分别是排箫、竽、手鼓、琴、箫、琵琶。专家推测,因为体形较小者与其他相比,少了一个吹排箫者,2件拍手状的乐俑可能为指挥者,该组乐俑应该为20件,吹排箫的小乐俑可能被盗墓贼破坏。
这些乐俑均呈十字发髻 (木头做的),下巴略胖,考古专家推测,所有乐手都为女性,应该为少数民族,绾着发髻、身穿红色衣跽坐(即两膝着地、臀部坐在小腿肚上的坐姿),有的则是跪立式。个个细眉红唇,表情柔美,似乎在为墓主人演奏着一曲动人的音乐。
七尺男儿并非两米多高
在此次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把标准的骨尺,共有10个刻度,是个标准的一尺长。拿现在的尺子来比对,只有25.3厘米,这也就是说十六国时期的尺子,一米只有现在的75.9厘米。
考古专家介绍,根据出土文物,唐代的尺子,一尺相当于现在的27厘米,在汉代则相当于23厘米。以此推算,汉代七尺男儿今天仅有161厘米,唐代七尺男儿则为189厘米。可见,古代的七尺男儿也并非如今所想的两米多高。
刘呆运说,从形制和出土器物判断,该墓应该是这一时期等级较高的贵族墓,不排除是皇族墓葬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