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热点收藏:小人书当年1毛如今升值10万

热点收藏:小人书当年1毛如今升值10万

时间: 2011-03-14 17:39:22 | 来源: 北京晚报
收藏 >

年过半百的孙永立,坐在自己的“毛毛书屋”里,小心翼翼地给巴掌大的小人书套上塑料纸套。50年前,孙永立和很多小伙伴一样,每月都央求父母,给自己添置小人书。后来长大了,小伙伴们多数扔掉了小人书,追寻其他娱乐方式。但孙永立一直痴迷,甚至被伙伴们笑话为“幼稚”。但谁也没想到,这些孙永立“敝帚自珍”的小人书,已经从当初每本1毛钱左右的售价,涨到了数万元,甚至数十万元。

小人书,已成为收藏新宠。

省下每一分钱买书

小人书,“学名”连环画,巴掌大小、一般厚度不到100页、封面多为彩色、内页多为黑白配色。上世纪80年代早期出生的朋友,还留存着对小人书的最后印象。90后、00后们多数或许更了解《灌篮高手》等国外连环画。

而像孙永立这样年纪的人来说,在上世纪50年代,小人书几乎是当时屈指可数的几种娱乐方式之一。

当时的小人书,只有1毛一本,但基于当时的生活条件,家里不可能购置大量小人书,满足孙永立的阅读欲。“当时一个月家里只给买一本,或者两个月攒起来买本厚点的。厚一点的也就2毛左右。”

一本书,没一会儿就看完了,即便再仔细回味,几天时间,也翻透了。怎么办?可以跟小朋友互相交换。因此,孙永立还结交了很多铁哥们儿,到现在依然念念不忘。

到上世纪70年代,孙永立参加工作,每个月有19块钱的工资。虽然已经是个成年人,但他依然钻书店买书,“好不容易自己挣钱了,终于可以满足一下了。”孙永立省下每一分钱买书,每月购书都要花5块钱左右,在当时来说已是不菲。

60岁的小人书最贵

从上世纪50年代,到迈入新世纪,孙永立一直都只把小人书当做一种兴趣。很多同龄人也都在孩童时代深爱过小人书,但成年后因为各种原因,将小人书束之高阁或是遗忘遗失。“可能大多数人都觉得,那是不起眼的小玩意吧。”孙永立一直把这些小玩意当成自己的宝贝,“就是喜欢,很简单,舍不得扔。”

到了互联网时代,孙永立也赶新潮,开始上网发帖。一次不经意的机会,他因为网络的缘故,结识了一位湖北宜昌的朋友,这位志趣相投的朋友,用400元,买走了一本孙永立的小人书。即便这样,孙永立说,自己也没把小人书当成一个买卖做。后来,孙永立南下深圳,自己经营企业。

2004年,因为女儿在中关村上学,为了照顾女儿。他才琢磨着在离中关村不远的爱家国际收藏品交流市场开了家店,将自己收藏的部分小人书摆上了这家“毛毛书屋”的货架。

从那时起,孙永立才开始真正地“收书”。他经常北上南下,全国各地地跑,收集小人书。不算收书的钱,每个月的差旅费就达到数千元。如今,孙永立已经在圈内颇有名气,某央视主持人慕名而来,并和他成为好朋友。“我们基本是处于同一年代的人,他也爱看。前几年,他不忙的时候,时常会过来。”孙永立拿出一本《保尔·柯察金》,这便是该主持人最近特意向他订的。

因为早年做生意的积累,孙永立家境不错,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再强调,自己开店依然是出于爱好,不为挣钱,“有时候朋友来拿书,价钱都是他们说了算,我都无所谓的。”

不过,他也承认,圈里有不少人,因为收藏小人书发了财。

现在市面上品相好的小人书,60岁多的也就是上世纪50年代前后出版的能卖到上万元。一些题材好的,比如《三国》、《西游记》能卖到10万元以上。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知名艺术家顾炳鑫的《渡江侦察记》、刘继卣的《鸡毛信》,价钱更加不菲。这些书,当时全国发行量不过几万册,现在保存完好的,也就十几本。有的如果是孤本,价格更是难以估算。

上世纪60年代出版的数千到几万元不等,70年代的大约能卖到几百上千元,80年代的相对最便宜。

谨防:小人书也造假

收藏这行,最怕碰上的就是“赝品”,小人书也不例外。

采访过程中,孙永立就拿出几本朋友们送给他的“礼物”。一本《真假猴王》品相甚好,书钉有些锈斑,翻看的时候,甚至还能闻到一些旧书特有的“霉味儿”。但当记者问他“这书值多少钱”时,孙永立笑笑说:“一文不值”。

原来,这就是赝品。

这些故意仿旧的小人书,特意用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纸张,采用当时的印刷方式,甚至特意用化学药剂,让书钉产生锈斑。如果是外行,很难分辨得出真伪。

孙永立提醒,首先要到信得过的老店淘书,其次不能贪图便宜,接着就是要自己积累一些分辨真伪的经验。比如纸张不能太白,太白的有造假的可能;还有绘图的线条,线条流畅完整的一般是真品,反之则可能是赝品;此外色彩方面,赝品也没有真品的细腻。

相关文章